如风往事之--漫谈上海人的早餐“四大金刚”和“包脚布”(上海故事
在中国和国人的文化当中,尤其是对于相互之间是属于十分熟悉的人来说吧,就是在无意之间相互碰到见面以后,必然会打声招呼问候一下的,既会问一问彼此之间近期的情况到底又会是怎样的。
由于中国不但拥有56个民族,而且地域是属于十分广泛的,要是大家都是在早上碰到的时候,因此说,但凡是身处在不同地域里面的人,彼此之间的说法也是属于各不相同的。譬如说:北京人就会开口说:“今天早上我吃的早餐就是豆汁加焦圈!”又譬如说:湖北武汉人就会开口说:“今天早上我吃的早餐就是一碗热干面哦!”再譬如说:陕西西安人就会开口说:“今天我吃的早餐就是羊肉泡馍!”继续譬如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人就会去采用沪语方言,问对方这样的一句话语哦,这句话语就是--侬今朝早浪向早饭喫过勒伐,要是喫过勒以后,到底喫过眼啥个么事(早饭)啊?!……凡是种种真的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要是再去举例,依旧能找到很多的!
但凡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全都是属于比较了解的各类人群,就会知道这样的一件事情哩,这件事情就是--老一辈上海人所拥有的一大特色,就是每日处在相当“低调”的当中,又会包含着一种“独有的奢华”,在自己的骨子里面,还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文人情趣”。上海这座城市或上海人,所拥有的一种独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自由”“开放”“包容”与“海纳百川”。这就是老一辈上海人的一种精神所在,也是传承至今的文化底蕴!
经过我全面的学习与了解以后,就获知到这样一条有关于过去上海人吃早餐的情况。在过去的上海这座城市,时间至少也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以前,上海人在每日的日常生活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尤其是对于每一个上海人的早餐来说吧,还要是需要每天早上都要外出去排队购买早餐的话,在那些早饭的摊头上面,购买人数最最多的,排队人数也是最最多的,恐怕还是要数“四大金刚”,这个“四大金刚”指的就是:“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团”。
对于“四大金刚”当中的“大饼”来说吧,它还要区分“甜大饼”和“咸大饼”的,“甜大饼”的形状是圆形的,“咸大饼”的形状是长(圆)形的;喝的豆浆同样也是要区分成为三种类型的,它们分别就是:“淡浆”“咸浆”和“甜浆”;这些早餐的价格分别如下:咸大饼是三分“洋钿”;甜大饼是四分洋钿;油条是四分洋钿;淡浆是三分洋钿;咸浆是四分洋钿;甜浆是五分洋钿。依旧是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就在那个时候,新进的工人叫学徒工,学徒工满师出徒以后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工人,每个人拿到手里的工资就是36块5角,如果说每个人,每天早上吃一顿早餐要花费掉一角洋钿的话,而且每天都是如此,凡是像这种类型的人绝对就会被大家说是属于“大户人家”。
【备注:上段文字当中的“洋钿”是一句沪语方言俚语,它原来的意思就是说:“银元”,然而上海人欢喜把各种面额的钞票统称为“洋钿”,在上海但凡是钞票的总金额低于50元人民币的,最后必定会添加“洋钿”这个词汇的。像“大户人家”是一句沪语方言俚语,它的意思是说:有财势的人家,一般指家庭地位比较显赫的家庭。然而,在上段文字中说的“大户人家”是带有贬义的意思在其中,意思是说每天这样来吃早餐的话,或多或少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奢侈!】
不过,我还想要去说的一句话就是,在从前的时候,有不少的老一辈上海老百姓,还会把“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团”说成“四大金刚”,而且像这样的一种说法与情况,占据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到底会有多少长久呢?!最少的时间、最起码也要拥有三四十年之久哩,而且还绝对是被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以讹传讹哦。就在最为正宗的、老一辈的上海老百姓的眼睛里面,是根本没有“四大金刚”这种说法的,而是由后来人所起的名字,因为吃这种四样食物的人特别多,而且还具有普遍性,因此就取名字为“四大金刚”。
虽说原本就是没有“四大金刚”这样的一种说法的,但是,对于过去的上海这座城市,尤其是对于身处在那个时候的上海人,就拿早餐来说吧,像“四大金刚”就是属于身处在极品的地位!在那时、在老一辈上海人的心目当中,就是属于没有丝毫办法去撼动它的。
据我查阅到“大饼”的历史以后,方才让我搞明白,它的历史是属于比较悠久的,其诞生的历史最早就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派遣班超再通西域时期。它就是由“面粉”“淀粉”和“小麦粉”按照一定的比例,再去添加水,经过中国传统手艺炮制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面饼”,在制作的全过程当中,还会去添加“猪油”“芝麻”和“葱花”等其他辅助性的食材,从而吃起来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的可口美味。
“油条”可以说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汉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它给人的口感就是松脆有韧劲,是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在各个地方几乎都是有油条的,它既可以单吃,酥脆香甜;也可以斩成数段“佐泡饭”“泡豆浆”;更可以涮火锅;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据传说讲,“油条”这样食品最早是发明于南宋宋徽宗时期,因为大奸臣秦桧迫害岳飞至死,民间老百姓对他是敢怒不敢言,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名叫“油炸桧”,以此来表达对秦桧的不满与愤怒。
在过去的上海这座城市,凡是讲究精致生活与精打细算的上海家庭,在吃油条的时候,会把“油条”一分为二,一半除去欢喜配之以“泰康黄牌(辣)酱油”,蘸着“(辣)酱油”吃以外,另外一半等到晚上吃晚饭的时候,还会拿“油条”去做一道汤当汤来吃的。不过,现在的上海人对“油条”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的,吃的人逐渐地在变少,就是因为在油条制作的全过程中,就会去添加“明矾”,“明矾”是一种化学制品,长期使用对人体是有伤害与坏处的,在从前“明矾”是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的,现在国家已经禁止各类食品当中添加“明矾”。为此,老百姓还发明有一种不加“明矾”的“安心油条”,是可以放心去吃的,只不过“油条”毕竟是油炸类食品,还要是长期去吃的话,对于身心健康则是十分不好的,还是偶尔去吃为妙。
据历史传说,“豆浆”最早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制作而成的。先要把“大豆”用水给浸泡透,等发胀以后“磨碎”“过滤”“煮沸”而成。“豆浆”的营养是十分丰富的,除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B1.B2”和“烟酸”以外,它还含有“铁”“钙”等各类矿物质,它还十分易于消化吸收,适合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去吃。
对于老一辈的上海老百姓来说吧,每次在吃豆浆的时候,还欢喜配之以“虾皮”“紫菜”“榨菜”等辅助性食材,最后一道步骤,还要淋上几滴辣油。要是在夏天的季节,吃豆浆吃得满头大汗,是十分过瘾与惬意的一件事情!在老一辈的上海老百姓,至夏天时节又十分欢喜去吃“冰豆浆”,冰凉凉吃到肚皮里面就是十分惬意的,可以消热防暑;到冬天季节喜欢吃“热豆浆”,就可以祛寒暖胃,滋养进补。
在老一辈上海人口中的粢饭(团),还被称之为“糍饭(团)”,就是“糯米饭”加“油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组合。“糯米饭(团)”是需要提前去煮好,等煮熟以后就会倒到一个大木桶里面加以备用,“粢饭(团)”的饭是用“糯米”“粳米”以3:1比例泡发蒸熟而成的。当有顾客要去购买的时候,一般营业员会问对方一句沪语方言,曰:“侬是要2两还是要3两?!”……这就是糯米的分量。不管糯米饭(团)有多少,在粢饭(团)的里面只会包1根油条。后来又发明甜味的和咸味的,在甜味的里面就会去放“豆沙”“黑洋沙”和“葡萄干”;在咸味的里面还会去放“肉松”“榨菜”和“咸鸭蛋”,这个是属于一种比较新式的吃法。不过,对于老一辈上海老百姓的眼睛里面,既是属于一种洋盘的吃法,也是属于“不懂经”的。【备注:“洋盘”是沪语方言词汇,意思是说:不懂装懂。“不懂经”也是属于沪语方言,意思是说什么都不懂的。】老上海人只会去吃包有油条的粢饭团。
对于从前的上海老百姓来说吧,早餐,除去拥有比例比较高的“四大金刚”以外,还拥有许许多多好吃的各类早餐。譬如说:锅贴、小笼包子、生煎馒头……在众多的各式各样的上海老百姓的早餐当中,在其中还有一项早餐类别的小吃,和“四大金刚”相互之间是可以一决高下的,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相差无几,吃的人同样也是属于特别多的,但凡是老上海人全都是非常欢喜的。只不过,它的名字稍稍有一点点的“刮三”,它的名字就被上海老百姓叫做--“包脚布”。【备注:“刮三”是沪语方言词汇,它的意思就是说:是指“尴尬”的意思。这个词可能来自英语“grocery”,因为在上海早期杂货都是露天摆摊,所以“刮老三”本意应该是来自这种没遮没拦的杂货铺。】
同样是根据历史传说来说吧,“包脚布”这样食品,最早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在那个时候就是戏园子外面卖的,它的饼皮只有指甲盖那么薄,再配之以亮红的辣椒,青翠的小葱,嫩黄的鸡蛋和热油条,包起来像旧时的铅笔盒子一样,也是当时女眷散戏后吃夜宵的标配。当时光迈入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外国人吃的是“三明治”,将“火腿”“生菜”等以面皮包裹,外加各类中西酱料配制而成,只因为在那个时候,“三明治”十分昂贵,国人吃不起,只好去吃吃“包脚布”,从而成为“十里洋场”最受欢迎的小吃,而且还一直保留流传到今天,今天的上海人同样是喜欢吃“包脚布”。
对于老一辈的上海老百姓来说吧,之所以会起“包脚布”这种名字,则完完全全就是上海人按照它的外形形象来起这个名字的,像这种食品就好像有一个人,其中的一只脚被其他人给包裹起来的一样,不要特别的形象化哦。又因为上海人觉得“包脚布”这三个字,不管是去用沪语方言来说,还是去书写成为文字,都不是十分好听的,实在是不太灵光的,因此上海人就把当中的“脚”字给替换成为“角”字,变得稍许文雅一点,有文人气息,相互之间的读音也是差不多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上海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评价过--上海这座城市各类美食与各类上海人最喜欢吃的早餐,评价上海人所吃的各类早餐当中,“包脚布”排名被排在第六位。还因为率先发明早餐“包脚布”的缘故,后来又衍生发明三句上海歇后俚语,它们分别就是:“像一块赖婆娘的包脚布--又臭又长”;“包脚布上飞机--一步登天”;“包脚布上生虮子--好角(脚)色(虱)”!
老一辈上海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包脚布”就是北方人口中所说的“煎饼果子”。天津岩石乐队主唱、天津曲艺摇滚的创始人李亮节,创作许许多多具有天津特色的音乐,他的音乐风格就是将天津“快板”“大鼓”等鼓曲形式和摇滚音乐相互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曲艺摇滚风格,在其中创作的一首歌曲就叫《煎饼果子》,其中的部分歌词内容就是:“煎饼果子来一套/一个鸡蛋一块钱/喜欢脆的多放面/辣椒腐乳小葱花/铁板铁铲小木刷……放点面酱些许甜/趁热吃了似神仙”……
不过,上海人的“包脚布”和北方人的“煎饼果子”,绝对是属于不太一样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面浆”上面,在北方地区,尤其是最最正宗的天津“煎饼果子”,它必须去使用“绿豆面”,上海人的“包脚布”,不是掺杂有杂粮,就是采用纯面粉摊成的薄饼。
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相比之下而言,做“包脚布”这一类的早餐,总归是属于十分“单吊”的一件事情,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去操作的话,只需要一个摊头、一口炉子,就不像其他类别的早餐,则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共同合作的,才能把早餐做好。在那个时候,做“包脚布”这样的早餐,还要分为流动摊位和固定摊位。假使是流动摊位,要另外去增加一部带有一个雨篷的两(三)轮小推车。
同样是做“包脚布”这种类型的早餐,现如今依旧还是有的,不过,身处在不同时期的里面,做法就完完全全是属于不太一样的。现如今的上海这座城市在制作包脚布的时候,就是半人工、半机器制作的。在过去的上海这座城市,“包脚布”的做法则是这个样子的,是纯靠手工制作而成的。不仅是如此哩,在做“包脚布”的全过程当中,它全部都是使用煤球炉子来操作的,就在炉子的上面还会拥有一块圆形铁板,而且铁板还是和煤球炉子连接在一起的,不是分开来的,铁板的厚度达到1.5㎝,它的宽度是在40到45公分之间。事先就要把煤球炉子给生得旺旺的,当时还有一个制作“包脚布的勺子”,再要去摇一小勺子面浆,【备注:这个勺子里面所装的面浆,正正好好能够制作一张薄薄的薄饼。】紧接着就去用刮板流畅地刮成一个大小均匀的圆薄饼,在从前的时候,做“包脚布”所使用到的一块“刮板”就是用“篾片”制作而成的,然后再往薄饼上面去敲一只到两只鸡蛋就行,还要把鸡蛋打(搅)散涂抹搅拌均匀,摊一张薄饼的时长大约是在两三分钟,里面还要包上一根事先油炸好的油条,假使有人不想加油条,可以在薄饼的里面包裹一些油炸好的薄脆(饼),另外还要去配之以“五种”辅助食材,它们分别是:要抹上红黄两种颜色的甜面酱和辣酱,撒上一把青葱、一把香菜和一把榨菜,“包脚布”在烤制的全过程当中,是不用油的,还是以干烤为主,所以做出来的饼显得更加香脆。
至今依旧还能让我觉得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到底又会是什么呢?!就是我的年龄在7岁到16岁的时候,自己的家则是居住在原上海市浦东地区最东端、拥有800多年的历史,还有着营造之乡美誉的名叫“高桥”的古镇上,就在上面我所说的时间段里面,就会自认为最好吃的早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算“包脚布”,那个时候的我也是十分喜欢吃这个早餐的。只不过,就在那个时候,还在高桥的古镇上面,则是没有一个早餐摊头(点)的,然而,我的外公倪根生和外婆张榴妹则是居住在原先浦东川沙县洋泾古镇,【备注:现在这两块地区分别为:浦东新区高桥镇、洋泾地区(街道)。】我也只有每次去外公和外婆的家里做客的时候,才能吃得到“包脚布”,当时的价格是1.5元。
在那个时候,做“包脚布”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年阿姨为主,只有极少数是中年爷叔在做,包脚布里面到底要去添加一些什么东西的话,【备注:辅助性的食材。】只要和操作的人说清楚就行。我们经常是在原洋泾镇“三井”地区买“包脚布”的,【备注:“三井”就是在原来的“宁歇线”摆渡船附近,这个地方自从抗战胜利以后,还被取名为“胜利镇”,现如今早已经被拆迁掉。】还会对操作的人说,你就和我来兜一圈吧,那些做“包脚布”的人就晓得并弄明白,全都是要的。当时三姨父沈长俊和姨妈倪榴英就是居住在“三井”地区的,每次只要是被他看到我们在购买“包脚布”以后,就会赶快从家里拿出两个鸡蛋,对做“包脚布”的人讲鸡蛋自己有的。他还悄悄地对我们说:“省一钿是一钿,拨伊拉赚去鸡蛋铜钿就是呒没意思哦!”
因为撰写这篇文章的缘故,我还听到过这样的一则新闻哩,现如今的上海这座城市,“包脚布”竟然也会变成为一种“时尚”,还做过一回“网红”产品哩,有商家对外号称做的是老上海人“最传统的包脚布”,还要排很长的队伍,人也是特别的多,等到周末毛估估起码要等一个小时以后才吃到,我一次也没有去吃过。据吃过的人说,所谓的“包脚布”是用机器加工做出来的,不像从前是手工做出来的,老饕们吃过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够正宗,有一点受骗上当的感觉……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和文章有关系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9年08月05日星期一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