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魏老师讲 《给教师的建议》第一讲: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
2022年1月24日
魏老师:《给教师的建议》特别容易误读。
苏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落伍的学生?学生数量不是少数,大部分都落伍,我们归结为孩子不努力的原因,但若孩子得到恰如其分的教育,都会考上一本,落伍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结果。
苏氏给的答案是缺乏个别对待的原因,或者我们眼里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只有整体的学生。看起来简单,但它是教育过程中最难的部分。
症结拆分成三个问题:前提是学生智力有差别,如提水的比喻。智力也有差异(擅长语文,擅长数学听觉思考者,视觉思考者等)强调差别是教学时必须考虑到的,基因导致的。第二,教学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取得进步,核心方法就是成绩感。干老师的教育学循环,成长的力量是自尊感,调集生命能力,在持久的成就中形成。不可能通过羞辱形成,但也不是表扬多了就成。持续享受成就感,只有克服困难形成,这同时是老师的任务:制造任务帮孩子成就,在最近发展区内,不断获得成就。他与自我镜像是一样的,就是理想自我,自尊心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第三,把学生看出活生生的人,获取自尊感。
可能的误读:
1.关于评分,针对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题型设计,不同的评分标准,现行不可能实现。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平时当成对学生的评判,是对考试本身的异化,知识的漏洞,识别出问题是什么?1.2年级应该增加考试,应该有书面作业,形式多样,识字、朗读都是可以的。测评成了孩子进步的工具,异化才是问题。考试不及格就不应该打分,一直到及格为止。张春燕老师的故事。阅读障碍学生的疗愈。老师怎么教?一边边的听写,反复过关,考就是满分,老师没有作弊,延长了教学时间。若只是排名,骂一顿的结果是什么。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对待。
2.“好像”分组、分层教学,实际没有。他是一个有经验老师的自然反应。上课给不同孩子不同的问题,如同弹交响乐。语文与数学不一样,数学分层,文科分类。小学孩子成绩可控,中学不行了。分层教学初中开始,文科分类,有对司马迁有兴趣,有对王阳明有兴趣;数学是垂直的,分层。
3.个别对待学生,有孩子一道题,有孩子四道题,会不会影响孩子自尊心。不要假装孩子是一样的,尊重孩子不是扭曲事实,而是改变关注的焦点。关键是让孩子自主选择。现在的分层做错了,是事先贴了标签。(苏氏说学生是活生生的,不是抽象的,是互动的过程。)孩子是被分配,不是被选择。真正的因材施教是必须做的题目➕选择性题目,把选择权教给孩子即可。真实的互动不是假互动,苏氏并未讲分层。
4.一边边过字词的方法,如何在实践中用?技术问题可以解决,我们讲的原则。可以是小组过关,家长过,为什么是老师过关。持久的训练。原则必须澄清,技巧可以多多开动脑筋。
5.测评是完整教学环节的终端,反对的是机械的外部的测评,上课提问也是测评。在做高手教师之前要做高效教学,我们要处理个效率问题。麦肯锡方法,清单革命。应试教育解决的是效率问题。
6.奖项多元化。涉及到评价问题,如何让不同层面孩子获得成绩感,不要让激励成为孩子进步的诅咒。
7.抽象与具体是相对的,老师需要对每个孩子有全面细致的理解,对道德发展,生命状态,认知类型都是不一样。老师越专业,看的孩子越不一样,基于对学情的理解,缤纷多彩的。
8.我们做不到个别对待,真的是因为班额大吗?
苏氏说法首要的原因是对知识不熟悉,对教材不熟悉。知识的驾驭能力差,很难分配给学生认知状态的观察,然后进行调整,只是照本宣科。注意力的分配问题;要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很难,不是技术问题,是对知识本身缺乏深刻的理解,有几个名师敢偏离预设?不敢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专业发展要集中注意力在教材研读上,越能个别对待。第二,我们对每个孩子的认知状态不了解,没有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经验,孩子退步久了,老师发现很晚,第三,在态度与认知很难全身心接纳一个孩子,易贴标签。成绩不好不是道德问题,是能力问题,需要帮助。抓学困生但又很难解决学困生。
9.苏氏讲的课堂是一种方向,是一种意义教学系统。赶课的课堂是机械教学,走神的几率高,需要意志力。意义教学忍耐度也会提高。教学要减少机械教学。苏氏在研究知识本身与教学本身。提升注意力最好的办法是教师的备课,在机械教学的前提下,可以用小组教学,如杜郎口中学,但都治标不治本。率先用外部手段。真正意义上小组学习不是适用于各种学习,与学习内容与性质有关,数学与语文不适合,但科学很适合。做好应试但超越应试。
10.小学语文不要分类与分层,要抓知识清单过关。中学才分层。
11.语文要读孙绍振,要研读知识与文本。不是教学技巧。对学科老师,主要是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教育社科(5:3:2)回避学科知识是不对的,要下功夫,要认知心理学技巧,不是优质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