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家课堂,反观自己的课堂

2021-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娜一林夕

今天读到李镇西老师对流沙河的诗歌《理想》的设计和课后的反思,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有和李镇西老师相同的得失。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教师占主导地位。并与学生彼此平等对话,互动探讨,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李老师把课堂重点放在文本诵读和语言训练。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以朗读开始教学,让学生齐读全诗。

然后交流讨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或者说,想表达什么?有什么问题吗?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个?(诗歌课我也喜欢这样设计)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象与音乐美(押韵与节奏)(诗歌让学生重在体会音乐美和语言的形象美)

请学生起来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略作分析。

读一读第1、2、3节和第12节。说一说这些段落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训练:

顶针,比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学生练笔:友谊,幸福,善良,(妈妈的,爸爸的,老师的,朋友的)爱……

学生自己写,自己说。

拓展视野,给学生讲讲流沙河。

讲流沙河先生为何不承认自己是诗人。

诗的特点:形象思维。

大家讨论:这首诗符合“形象思维”的特点吗?不作结论,开放式的争鸣。

李老师对于诗歌的设计,我也是如此设计的,但课堂效果不太理想,读完李老师的课后总结,我找到了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发言,让他们多说,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深度理解。这个探讨环节我任学生讨论而缺乏教师的引领,以至后半部分因时间紧基本成了教师的强势灌输。一直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尊重与引领的有机统一,而课堂前后两部分明显脱节。所谓“尊重”成了“大家说”,所谓“引领”成了“一言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