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85107915953c

“忧患意识”的国学演绎

2020-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明月昆仑剑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系辞下》里“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在国学史上首提“忧患”二字,并有至理名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应该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记录了。意思是说:君子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自《老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二者都是关于“忧患意识”的千古名句。

     《尚书》里还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意更是不言自明: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居安思危”被后人收入成语词典,成为大小领导捞取政治资本的口头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大思想家孟子的名言,把“忧患哲学“推向了顶峰,最为人们所熟知,耳熟能详。

       北宋思想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此等“忧患意识”最为高洁,是为国为民,有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明末名士顾炎武,所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忧患”情怀高屋建瓴的表述,是国学传统的精髓,尤其值得当下中华儿女所推崇。

       到了当代,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忧患意识”,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成为当前中国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红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