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大概也是最后一份工作吧
从小我就对“工作”没有什么期许,更没有任何幻想和愿景,甚至内心很排斥把自己的未来设定为“坐在写字楼里的小白领”。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切,以及如今六年多没工作的自由职业状态,都和自小对于“自我”的困惑有关:如果我活成了大多数人的模样,那我何以成为我?
然后这些都是后话,毕业那会,我虽然有“不走寻常路”的心,却根本没有那份能力和勇气。
2010年底到2011年初,招聘季的几个月,大约是我感到很无助的时刻。同学们都忙碌于各种招聘会和面试,忙于学习如何应对小组讨论、如何应对经理的一对一面试以及多对一压力面。那时候对于职业的选择,如今想来极为狭隘和单一。作为广告系毕业生,我的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知名外企的市场部,同时也不排斥高薪的金融、咨询等行业。所有人都穿着西装、踩着高跟鞋装成熟,奔走于各场令人疲惫的笔试、面试。
我夹杂在其中,如同一个外星人一样感到格格不入。大学里的三次不同类型的实习,并没有让我找到人生方向,而是给我自己做了个排除法,让我清晰地认知到我既不喜欢广告公司、也不喜欢外企、更不喜欢金融业。可我没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便要被推入社会的洪流。
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穿了高跟鞋,去了某知名国际化妆品公司小组群面,看着大家饶有兴致又很想出头地争夺发言机会,我总是好奇他们自信的来源;我穿着西装来到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面试,面对经理“你如何看待加班”的问题,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我反对加班”的答案;我又穿着西装来到如今我使用并多次合作的知名相机品牌公司,却无法忍受他们那等级森严的严肃氛围……大约我还遗忘了很多面试的故事,因为实在是过于千篇一律吧。
如今想来,我现在这坚决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行业、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执着,可能在那时就已经初现雏形。在我否定了广告公司、外企、金融行业后,留给我的选择其实很少很少。当时的我悲观地认为,如果工作都是无聊的,那至少我要选择一个轻松的工作,以腾挪更多业余时间,分配给我的爱好和生活。于是,我去了国有企业。
这里确实同广告公司催命鬼的氛围、外企浮夸的氛围完全不同,我的日子几乎可以称得上舒适。在那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加班的日子屈指可数。同事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竞争关系,所有人在这里的目的大约只是混混日子,图个轻松。
但即使是我找到了几乎是我能找到的最轻松的工作,我依然感到疲劳。每天早晚高峰45分钟的地铁,对身心的摧残想来真是令人生畏。本来幻想的“在地铁上看书”的悠然自得,在我去上班的第一天便被击碎。一大早的地铁就像沙丁鱼罐头,站在其中根本动弹不得,更别提“从包里掏出书”这种高难度动作的实施。人类过于密集的排列、缺乏流通的空气,让这个乘坐交通工具的行为显得尤其消耗精力。
工作称不上忙碌也称不上很闲,但在我摸清了领导“总要挑刺”的风格后,便再也不特别认真地对待工作了,毕竟无论我做得多好,领导都要修改以显示他的权威,那我何不给他这个机会,同时也给自己更多的自由时间呢?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我都是一个不称职的投机者,总想着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目的。但工作的间隙终究都是碎片化的时间,即使我能看一些小说、学一些东西,却怎么也不成体系,更何况,大部分碎片化时间,我都用在了刷淘宝和网页之中,如今想来,真是浪费生命。
但人没浪费过生命,又怎么会洞悉时间的宝贵呢?
记得有一次,集团公司董事长来视察,以国有企业的风格,自然是高度重视、细致安排。为了这场视察,我们几乎准备了一个星期,反复排练,确保各种细节的到位。我作为当天被安排的“摄影师”,倒是逃过了穿正装、接待领导、展示成果的枯燥工作。但为了一场视察,大费周章,实在是让自小就厌恶形式主义的我感到深深不适。我无法让头脑停止“都是在浪费时间”的判断,更无法对身陷其中却无能为力的自己感到失望透顶。只是,所有人看上去都很敬业、很重视、很认真,这更让我感到格格不入。我突然想起来,不喜欢外企、广告公司、金融业的我,同样也憎恶形式主义和假大空。这个世界,还真是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呢。
视察当天,所有人都等待着,但直到下班,董事长也没有来。我问领导怎么回事,领导说,董事长下班后过来。压抑的怒火一下子爆发,我成了全公司最不能接受这一现实的人,因为当天晚上,是我朋友的生日。我用冷漠的语气对领导说,我只等半个小时,如果他还不来,我就走了。领导问,“你走了,没人会用单反相机怎么办?!”我居然回答:“没人会用你自己想办法,我等会有事,我必须走。”
半个小时一到,我果断把相机交给他,背起包就走了,留下其他所有穿着正装的同事们继续静静等待。
这件事的结局也很意料之外,我本以为会遭受领导的一顿臭骂,没想到最终董事长懒得来视察,放了所有人鸽子。
大约从这件事开始,我就渐渐意识到,国企同样不适合我。我的22岁,不该被浪费在形式主义的虚伪中,不该被浪费在琐碎的事务中。当时正巧有个契机,我开始和朋友合作了摄影工作室,接拍婚礼和婚纱,整个9-10月,除了一周五天的工作日之外,周末也几乎从早到晚都在拍摄。挣了一些钱,但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我不喜欢拍人像,更厌恶千篇一律、充满糟粕、像极了流水线产物的中国传统婚礼。但意识到又怎样呢?我没有其他选择,我用各种各样的尝试,封死了各种各样的路,而留给我的路,已经越来越少。
就这样,我度过了23岁生日,因为工作、也因为失恋,那大约是生命中最糟糕的一个生日。
往后的日子依旧平淡,我做着不痛不痒的工作,继续着不痛不痒的生活,人生好像就要从此进入“百分之五的喜悦、百分之五的痛苦、百分之九十的平淡”的节奏。我频繁地约大学里的挚友们聊天,怀念那自由而快乐的四年时光。大约我们谁都没有做好准备、谁都没有真正洞悉自己的趣味和人生方向,便匆匆被推入社会。我无法如同许多“好学生”那般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无法说服自己把“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作为人生目标,也无法安慰自己“晋升、加薪”便是人生意义。精神上无处不在的别扭,让我疏离现实,虽然表面上,我依旧装成了一个合群、开朗的人。
毕竟,当你不强大的时候,个性只是一个笑话。
我就在那样的对工作、生活极度排斥,却又不得不伪装的状态下生活了半年,懦弱让我无法冲破生活,只能委曲求全,如同游魂一般飘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间。
我时常想,如果没有那个辞职的契机,我可能真的就会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吧。人生的许多至关重要的岔路,可能在当下看起来根本无足轻重,甚至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辞职的故事,我在无数采访里说了无数次,当年的一时冲动,便成了之后所有故事的起点。
2012年3月,我和朋友约了6月端午节一起去柬埔寨,激情四射策划行程的同时,我早早就买好了机票。6月,端午节前一周,我向领导请示要请3天年假,2天节前,1天节后。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合理的要求,被领导驳回,理由是“节前大家都请假,没问题,节后所有人都回来上班了,你不来就会显得很显眼”。
但我机票已经买好,无法改变计划,领导对此很不高兴,说“你这是在通知我,不是和我商量”,随后,便把请假条搁置一旁,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我不知道大部分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是继续求情?还是默默改签机票?但至少当时,我的愤怒一下子被点燃。我无法忍受只请假3天居然还要看人脸色。辞职的想法已经在脑中酝酿,我甚至开始着手在网上搜索辞职信模板。
这大约是一场我和领导的博弈,我并没有完全放弃他批假的希望,他也没有放弃我改签机票的希望。就这样僵持了两天。周四,我又问他请假的事,他依旧不置可否。但下周我就要出发了,我没有时间再看他脸色了。那个周四的晚上,我拿出一张白纸,照着网上的模板,抄了一份辞职信,放在信封里。
周五,我照常去上班,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些额外的工作,我冷漠地接受了,临走出办公室前,他叫住我,告诉我这件事做完就给我批假。照道理,在这场博弈中,我已经胜利了,辞职信完全可以就那样放在包里,装作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我的执拗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去领导办公室递交完成的工作时,我顺便递上了辞职信。一个黄色的信封,一句轻描淡写的“领导,我辞职”,就结束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柬埔寨之行很愉快,回来之后,领导在一次饭后约我散步,问我想法有没有改变。大约在国有企业这种鲜有人辞职的环境里,我这样的行为不太合适吧。我告诉领导我喜欢摄影,他说我可以继续像过去那样,平时上班,周末和朋友一起做摄影工作室,“毕竟摄影这个行当不靠谱”。当然,和国有企业“铁饭碗”比起来,没有什么“靠谱”的吧。我并没有为自己考虑后路,摄影工作室我也不想做了,更没想过下一份工作要找什么。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坚决地捍卫我的决定。在当时看来,我大约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吧。
然而离职前的一个月,却是我工作以来最快乐的一个月。我终于不用在逼仄的写字楼里展望自己那空洞、乏味、一眼望到头的未来,终于不用再假装对工作认真负责。我大约是我们那一届同学里,最早辞职的人,毕竟大部分职业规划都在告诉我们,第一份工作要坚持至少2-3年,积累经验,才好跳槽。
如今回想起来,第一份工作 ,甚至每一份工作,都可以是“试错”的过程。这就像谈恋爱一样,哪怕一开始喜欢,一两年后或许也会发现不合适。我用三份实习、一份工作、一次和朋友的“创业”,自我否定了五个领域。虽然本质来说,都是浪费时间,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弯路”,似乎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步骤。
往后的日子,我意外撞上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从2012年8月踏上呼伦贝尔开始,我的旅行、摄影没有停止过,甚至还开始了自幼就喜爱的写作。原来在这么多“试错”之后,居然有这样一件让我可以痴迷那么多年的事情。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越来越明晰我想要的并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真正关注社会动态和人类生存状态的严肃旅行。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它带给我的见识、思考,以及各种形而下的、形而上的体验。
我坐在尼泊尔博卡拉费瓦湖边的咖啡馆里,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来这里点一份早餐,随后忘我地工作到夕阳。湖边散步和晚餐后,又忘我地工作到夜深。2011年刚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一定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我会如此沉迷于工作,我也一定不会想到,我的工作不仅会为我带来钱和名,更会带来个人进步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于我而言,坐办公室、服务于某一家公司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我在每一个绝世盛景中摄影,在各种咖啡馆、图书馆中修图、写作,甚至看电影、读书、谈话对我来说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因为那些灵魂的滋养,同样也会转化为文字,最终输出。我甚至觉得,我已经花了最少的时间,走了人生最短的“弯路”,便踏上了正轨,虽然这个“正轨”,和大部分人的生活背离,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姚璐,《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作者,豆瓣专栏《世界那么大,我带你看看》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风光摄影师,自由职业,视觉中国、携程、海洛创意签约摄影师,华为荣耀“勇敢做自己”品牌视频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