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文/段庆康
【不是“我有一个朋友”,请放心阅读】
胡适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利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生。”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工作时间之外究竟做点什么,很多人都没有想好。每个人似乎都成了低头族,晚上迟迟不睡觉,用大量的时间来刷微博,刷朋友圈,刷知乎,刷到后半夜,而后空虚无比,困意袭来。也有一些人很有危机感,总想利用业余时间学点什么,于是报了各种英语班、写作班、健身课,可是没过多久发现坚持不下去了,只能统统放弃。放弃之后还不断地自责,决定卷土重来下个狠心,下次一定要成功,然而下次最终还是会放弃。于是这种周而复始的失败使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这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浑浑噩噩的日子或者是充满危机感的生活?
危机感当然是要有的,问题是怎么消灭危机感导致的恐慌。最近的热点话题是人工智能,很多公众号都发出文章吹捧人工智能有多厉害,不久的将来就会抢夺人类的饭碗,大多数人都会失业。不管是李开复、霍金,还是比尔盖茨,都对这一领域兴趣颇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是被淘汰的那一批人?我觉得有一个例子特别好:假如你和另外一个人同时被狮子捕杀,你怎么保证自己不会落入狮口?答案就是,你跑得别另外那个人快就行了。
现实也是这样,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对人类产生了冲击,你怎么保证自己不是被淘汰的那批人?答案就是你比别人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你在同一批人当中走到了前面,可替代性比你的同僚弱。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不是靠你上班时间的8小时(因为你做的事情和别人差不多),而是靠闲暇时间的学习。
好,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来提升自己。
一、我们为什么要利用闲暇时间来学习?
学习的目的除了上面谈到的不被时代所淘汰之外,其实更现实一点的还有以下几点:
1.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这句话现在成了段子其实是有一点悲哀的。真的会有以学习为乐的人,而且为数不少,这些人没有把学习当成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而是纯粹出于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以学习为乐不等于生活中除了学习没有其他。书呆子甚至比文盲更可怕。
2.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律的习惯。
学习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养成学习的习惯保持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律的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变得自信,自律的习惯会让人变得充实。
3.消除忧心忡忡,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当你沉醉在学习中的时候,就不会有时间成天心慌,觉得荒废了时间而无所适从。与其成天悲天悯人,不如从现在做起,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4.塑造成就感,做一个博学或者某方面的专家。
成为某个领域的绝对专家很难,但是成为你的朋友圈中的专家其实很容易。你对某方面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产出。常看足球,就能对足球侃侃而谈;常读历史,就能给别人讲好多小故事;常学Excel,很快就会成为办公室之内的大师。有些知识是在休闲娱乐中得到的,有些却是通过刻意练习才能获得的。这种在某方面胜人一筹的感觉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5.用知识变现。
用知识变现是很多人的梦想。这一点很难,但也不难。知识变现的方式有很多,以微信公众号举例来说,文末的赞赏、底部的小广告、推其他公众号、软文卖东西、线上开微课、线下搞培训。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有大量的粉丝的基础之上的。粉丝从哪里来,必须是你传播的知识具有价值才能吸引大量粉丝。所以,你必须自身在这方面的知识体系足够完备,否则不可能拥有大批的拥趸。
二、如何养成学习的习惯?
学习计划不能很好地落实,没有办法持之以恒,总是坚持了一阵子之后又放弃了,这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其实有一句话我一向奉为圭臬:“如果你总是在坚持,那就离失败不远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把所坚持的事情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件内心抗拒的事情在强行坚持。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能也没有必要为这种无谓的坚持损耗自己的精力。如果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至于半途而废,我推荐以下几种方法:
1.精简学习计划,循序渐进。
很多人不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给自己的负担太重了,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水平。比如给自己列的清单计划是这样的:每天读1小时书,每天学英语2小时,每天健身2小时,每天……
这个计划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从第一天开始就把这些事全给做了。我们的身体对突然变化的生活节奏是有对抗反应的,如果你从之前每天的无所事事直接跳到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当中,我们的身体会发出强烈的信号加以抵抗。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你必须得和身体的这种抵抗相对抗。想想吧,最后输的会是谁。我认为大多数人的主观意志不足以和身体的自然反应相抗衡。
所以,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先易后难,先紧后松,先少量然后逐渐加量,直到最后趋于稳定,养成一个雷打不动的学习习惯。
拿我自己举例来说,我最初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在想,我先从读书和看美剧做起吧,因为这两项是我想做的事情当中最不费力的。每天看一个小时书和看一个小时美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当我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我觉得每天除了做这两项之外仍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并且读书和看剧此时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必需,就像饭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个时候我决定逐渐加入学习OFFICE、学习日语、学习英语等等内容,直到现在所有的空闲时间已经趋于饱和,我的习惯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养成了。
所以,用时间来欺骗自己的身体,用套路来养成自己的习惯,一步一个脚印,切忌好高骛远,终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令自己都感到诧异的人。
2.培养成就感,提供持续动力。
第一种方法可以让你快速养成一种习惯,但是不足以为长期学习习惯的达成注入足够的动力。就像一艘巨轮的起航,第一步是启动机器达到一个正常航行的速度,在水中仅靠惯性也能航行很长的一段距离。但是这种惯性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想要让巨轮匀速行驶,还必须源源不断地注入能量。在我们的学习中,我认为培养成就感就是一种注入能量的方法。
很多人觉得自己学习某一种技能很长时间了都没有什么进步,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隐性的,无法很直观地看出来,就像我们青春期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其实每天我们的个头都在长高一样。如果我们有办法让这种进步变得显性,那我们就能够培养出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过来会促使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最终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举个学英语的例子来说,为了让学英语的进步变得显性,其中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记录下来,每天看着那个数字的增长,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或者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学习英语1000个小时,当你学习英语的时间还只有30几个小时的时候,你不会停止脚步,你会继续学习下去,直到达到1000小时的目标。与此同时,可以在最初的时候读一段英文文章并录音,每当达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比如100小时,200小时的时候再读一遍并录音,比较两次读的语音,你一定能发现不同。再或者,用一些学习英语的APP测评自己的英语水平,当达到1000小时的目标时再测一次,说不定就从初级水平升到了高级水平呢。这些都是让进步变得显性的方法,具体使用到的一些工具下面会陆续讲到。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我懂,但是我对某个东西就是没有兴趣我还想学好,有什么办法吗。
我首先要强调一下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怀有偏执的热爱,最终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兴趣和成就感很类似,它会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际上,去做感兴趣的事本质上是一种放松,去做别的事或者什么都不干反倒是一种负担。反过来,如果一直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那将是非常痛苦的。一时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一世的痛苦就得不偿失了。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一段时间的痛苦往往会让一个人彻底地爱上某件事情。比如很多人小的时候学钢琴,对于小朋友来说这肯定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但是弹了几年之后,渐渐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可能会把弹琴这件事情当成一生的挚爱。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先天的性格禀赋不一样,有的人天生就是不适合做某一类事情,这也不必勉强。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自己实在对某件事情提不起兴趣,我觉得还不如及时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精力的事情。
三、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当搞清楚了学习的目的和培养长期学习习惯的方法时,我们再来谈谈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使用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当我们大学毕业走入职场再想来学习时,可能都忘了曾经的学习方法,结果搞得胡子眉毛一把抓,身心俱疲,不得要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习”就是不断地温习,重复。
很多人会说,我学完的东西很快就忘,有没有什么办法增强记忆?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你只需要做到时时温习就可以了。如果是读小说看电视剧,知道个大概情节就可以,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温习。但是如果把学习当成研究,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像《红楼梦》也是小说,如果想钻研透,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通读。从来没有一个红学家只读过一遍《红楼梦》的。
这里所说的重复不是机械式地重复。比如我读专业类的书籍从来都不止读一遍,第一遍是通读,了解全书的章节架构,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二遍是精读,对其中的重点内容加以集中学习;第三遍是泛读,查找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做到查漏补缺。除了重复之外还需要刻意的练习。比如学习英语,学会了某种表达方式,可以多做几道课后的联系,或者自己写一篇英文的短文,用上新学习的表达方式。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记忆,像小学生那样摇头晃脑背课文,而是要弄懂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原理,以加深理解为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古代小孩子念书先开蒙认字,然后再诵读,背熟了老先生才会讲课,那是因为小孩子如果一上来就讲课他是听不懂的。等到了成人之后读书就是要以理解为主,而不会强求背诵了。今天也是一样,我们早已经不是小学生,所学的东西如果要融会贯通就必须弄懂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单纯地记住。靠背诵学习到的知识既不长久,也没有可创造性、可拓展性,没有什么意义。
2.浸入式学习,纵向顺藤摸瓜。
现在经常能看到有人用百词斩之类的APP背单词然后把当天背诵了多少单词分享到朋友圈里。我个人对这种学习的方法是很不赞同的。就拿学英语来说,背单词是一种非常割裂的、非浸入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生活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退而求其次,那就自己创造浸入式的学习环境。我的建议是,读英文的报纸、期刊、网站,看美剧(尽量听,不看字幕),听网络电台里的英文广播,用“英语流利说”之类的APP配音跟读,尽量接近老外与他们对话。
就拿我自己举例,比如小时候学语文,我认识的生僻字远比我的同学多,就是因为我很喜欢看课外书而他们不看。而且我只是看书,从来不会单独地去记诵生僻字。当然对于大牛如钱钟书者,他们会去背字典,那是因为人家的知识储备足够多,用字典去查漏补缺呢。我以前也模仿过钱钟书,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英语也是一样的,虽然我读的英文文章远没有中文多,但是凭我有限的英文课外阅读,我的词汇量已足以将我的同学们甩开一大截,然而我从来不背单词。
这里的原理很好解释,你在读文章的时候有上下文语境,你对某个生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融合在这种语境中的。如果单纯地背单词,这种理解是割裂的,就算背了再多的单词,让你用英文写一篇文章你也用不上背的这些单词,因为你无法在具体的语境中将其联系起来。
除了浸入式学习之外,顺藤摸瓜式的纵向搜索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当你学习Excel足够深入的时候,你会接触到Power BI,然后顺藤摸瓜把Power BI也学了;当你关注PPT足够多的时候,你会看到公众号里介绍的iSlide插件,惊叹于此类插件的实用性。当你在纵向越走越深,你会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自己理解的框架,最终融会贯通,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除了被动式地偶尔看到某个领域的深层次的东西,还可以通过主动搜索来找到更有价值的内容。网络如此发达,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进行搜索,将感兴趣的东西搜集出来,把别人整理的东西最终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关于知识的搜集与整理也有很好的实用工具,后面会详细介绍。
3.尽量找机会输出,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
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总是让我们定期分享自己最近学习到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对自己学习过的内容加以整理后再进行输出。假如你能够很顺畅地向别人进行输出,那说明你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举个例子,简书一哥彭小六,就是通过大量的输入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量级,然后通过简书和公众号进行输出,通过线上和线下分享,最终创造了如今的江湖地位。他主要关注阅读、写作、学习能力,知识管理,精力管理等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简书里搜索一下彭小六。
诸如彭小六这样的个人品牌如今比比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初期大量的学习积累了成体系的个人知识储备,然后厚积薄发,影响一大批人,斩获无数粉丝,创造个人品牌,年入百万,成为超级IP。
现在发达的网络为我们创造了太多的机会,公众号,简书,知乎,分答等等,为你的输出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要输出,必须自身要有干货,否则一则误人子弟尴尬得很,二则流于形式,尽做些表面功夫。比如最近看到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你为什么反对公众眼中的国学?”,回答中有各种对现在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国学家的嘲讽,这就是属于蹭热点的神棍,授人以笑柄。比如还有现在有很多微课教大家怎么坚持日更公众号,结果很多人真的就煞有介事地坚持日更,但是这些所谓日更文章的质量真心不咋地,基本都是作者自己的日记本,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坚持不下去。所谓日更是要有内容的,当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起日更时,就不要强行日更了,否则只能是被自己的表面功夫自我感动。
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会写鸡汤,这玩意儿最好写也最容易聚集粉丝。不过作为一个有良知有担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是不愿意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的。咪蒙之类的公众号自有其受众和市场,咪蒙本人也是学中文的,她当初能写出那么多优质的鸡汤和她的早期知识储备有很大关系。她写鸡汤是市场的需要,其实也无可厚非,只是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不敢苟同。
4.合理分配时间,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学习的东西不只一项,我的建议是最好均衡分配时间。如果对其中某一项内容特别感兴趣的话,很容易就在这一项上花更多的时间,这会导致在其他的事情上花的时间变少。久而久之,感兴趣的那件事情就会逐渐独占所有的时间,造成其他想学习的东西最终以失败告终。
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每一节课45分钟,一般很少两节课是同一科,这就是为了避免我们产生疲劳,进而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现在我们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也是同样的道理,每天的空余时间建议以一个小时为单位,每个小时做同一件事情,每天重复这一循环。不建议每天的空余时间做同一件事情,每天做不同的事情。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下班后到睡觉前都有四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四个小时如果用来做同一件事情很容易产生疲惫感,时间久了很难坚持下去。
每个小时做不同的事情每天进行循环这种方法容易形成学习的节奏感。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每天学习一小时英语是不是时间太短了点,我倒觉得不然。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断,就会量变引起质变。学习的过程犹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知识水平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提高的。如果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要知道,计划失败的可能性和自己急切的心情是成正比的。
举个例子,假如时间充足,每天看10个小时书,坚持100天,和每天看1个小时书,坚持100天,哪个更容易?很显然是后者。很可能前者坚持不到100天,而后者可以足足坚持1000天。前者总共阅读了1000小时,而后者可以达到10000小时。并且由于是细嚼慢咽,用后者的方法读书能吸收到的营养也比前者高。这就像《笑傲江湖》里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剑宗速成,气宗慢成,但是三十年后还是气宗技高一筹。
5.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管学习什么,都不能把知识孤立起来,今天在这个地方看到一点,明天在那个地方看到一点,不做总结和思考,永远形成不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的好处是便于自己理解和记忆,也便于在向别人分享输出或者写文章时快速找到知识的框架结构。
很多人喜欢做笔记或者收集文章但从来不看,结果笔记和文章越来越多,但自己知道的东西却没怎么见增长,这就是没有归纳总结的缘故。
科技发展到现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不建议再用纸笔做笔记(有些时候只能用纸笔做笔记,有很多文章谈做笔记的方法,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扩展阅读)。我大学时代是用手写记笔记的,但是手写笔记有很大的弊端:一是速度慢,效率低下;二是内容不易修改,可编辑性差;三是物理属性强,不易于归纳整理。
现在我基本已经抛弃了手写笔记,改用电子笔记。目前比较主流的电子笔记是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有道云笔记是国产的,比较适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我最近就正在把很多印象笔记里的文章导入到有道云笔记里面。
6.线上课程和线下活动相结合。
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本来想用“如何不花1分钱,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后来想想还是放弃了。理论上,现在的媒体这么发达,免费学习的渠道那么多,不花一分钱的确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有时候花一点小钱听听线上的微课或者参加一下线下的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课程能够帮助你快速理清学习的思路,本质上来讲应该是提供一些方法论,而不是向你灌输具体的知识。所以,课程只是帮你加深理解,更多的时间是个人的实践。如果仅仅是依赖课程,所谓的学习就是参加数量众多的课程,我觉得是一种费时费力费钱还不讨好的学习方式。
除了课程之外,还有一些同好的群可以加入,比如语言类的微信群经常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每个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者知识。这种群活动参加一次虽然可能会花一天的时间,但是对于提高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还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的书房里学习再多,终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多向他人请教,说不定就能有新的认识或者解决自己心中某个长期的疑问,进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
当然,如果这些所谓的同好群成天只是谈论一些吃喝玩乐就是不谈正事,我建议还是尽早退了的好。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互相学习而不是探讨吃喝玩乐,你要是想找人吃喝玩乐还怕找不到人?关于如何整理自己的社交圈子,请参看我另一片文章——《少即是多,请放弃无效的社交》。
四、有哪些好的学习工具?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面唠叨了那么多学习的方法,下面来介绍一些学习的好帮手。
1.归纳整理类工具
我用的时间最久的电子笔记就是印象笔记了。它的主要功能有:①搜集信息;②归纳整理信息。具体来讲就是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取外部平台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印象笔记的好处是可以在PC端和移动端等多种终端分别编辑,并同步信息。它的PC端主界面是这样的:
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有两个维度来分类归纳信息,一个是笔记本,另一个是标签。每一个笔记可以设置多个标签,可以通过点击标签来查找同一类别的信息。这种方式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有道云笔记采用笔记本中还可以新建子笔记本的方式,更利于对信息整理分类,而印象笔记最多新建笔记本组,不能再新建二级、三级子笔记本。
我个人主要用印象笔记来搜集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中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章,比如OFFICE技巧等内容。具体的方法是:
①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公众号;
②绑定印象笔记账户;
③打开一片文章,点击右上角三个白点,然后选择印象笔记。
这样,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添加到印象笔记中了。然后利用周末的时间集中处理平时收集到的各种文章消化学习。
印象笔记还有很多的功能,比如剪藏网页文章、拍照扫描等功能。更加详细的功能请在微信中搜索“如何用印象笔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会有很多篇文章供你参考。
思维导图是另一种非常实用的归纳整理信息的利器,下图是我看微信中一篇将微信图文排版的文章后用XMind制作的思维导图。XMind是一款非常优秀的PC端思维导图工具,界面清爽优美,功能强大。具体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网上自行搜索。XMind本身也有详细的教程文档,我就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把XMind的功能完整地过了一遍的。
XMind的思维导图中可以添加文字备注、图片等附件,让你的信息整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性。
2.时间管理类工具
我最近一直在使用的时间管理类的APP叫做iHour,它可以记录你每项任务的用时,并且进行按日、周、月统计分析,还可以计算每项计任务用时的占比。这个APP我是从2016年中下旬开始使用的,到目前为止总记录时长为500多小时,最近两个月记录的时间趋于平稳,大概一个月150小时,也就是平均一天5小时。
iHour在使用时可以正计时也可以倒计时,还可以直接按“+”号来记录每项任务的用时。
iHour的作用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可以对各个计划进行追踪,让使用者能直观地看到各个计划的执行情况,哪些计划用时过少,哪些计划用时过多,以便进行动态调整;二是使用者可以把执行计划的用时本身就设定为一个目标,比如第一个目标是1000小时,第二个目标是2000小时。
iHour会根据使用情况向使用者发送成就徽章,比如单个项目坚持100天,总累积500小时。徽章总数是86个,为了获得所有的徽章,我们就一起加油吧。
另外,MyWeek是一个日程表APP,和iHour是同一个厂生产的。你可以通过它列出一周内的计划,以便于帮助自己确定当前时间需要完成哪一项任务。这款APP比较简单,但也很实用。如果你的任务已经变得比较多了,不一定能记得清每天要做哪些事情。
计划列出来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就比较难了,谁都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控制自己的时间分配,难免会被朋友叫去吃饭唱歌。针对这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用印象笔记里的日历模板加以追踪。
如下图所示,每天将要完成的任务内容列出来并添加复选框,完成一项就勾选一项,每月做一次总结,如果复选框空的过多,那说明这个月的执行力度不够,需要做一些调整。
印象笔记提供了非常多的模板供我们使用,地址为:https://list.yinxiang.com/moban/。
点击感兴趣的模板后,打开模板预览,点击右上角“存入印象笔记”即可使用。
我经常会试用不同的APP,下图放在“效率”文件夹中的APP都是我经常使用的;“时间管理”文件夹中的APP是我之前试用过的时间管理类的APP,有些是和iHour类似功能的,但用户体验不好,所以我都不打算再用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下载试用看看,说不定你会喜欢呢。
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 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决定你一生的高度五、结语
每次我住的公寓楼下的前台小妹看到我背书包出去学习,总会一脸鄙视地说,你不觉得无聊啊。我只能默默地回以微笑。我认为一个人的业余时间也是分为主业和业余活动的。比如业余时间主要用来学习,那么学习就是业余时间的主业,和朋友吃饭唱歌,逛街购物就是业余活动。如果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吃喝玩乐,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无趣的,没有思考,没有追求,只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般度日。
有人会说,上班已经很累了,下班只想好好休息。也许每个人对累的敏感度不一样吧,但是据我观察,以绝大多数人工作量之低,还没到谈累的地步。正如那句名言,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还没达到拼天赋的地步。况且当你习惯了每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之后,你会觉得这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一点儿也不会觉得累。每天学习完睡觉时的充实感比吃饭唱歌后的疲惫空虚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理论上说金钱只要愿意花很容易花完,而知识、技能、见识、毅力却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我们往往重视有形的东西而忽视无形的东西,但是往往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
天上不会掉馅饼,你的自变量投入多少,你的因变量便会产出多少。
既然你耐着性子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心里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想法很重要,但是行动力更重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