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2: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0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像Ted、译言网、智能网页翻译技术的发展,国外新的思想理念引入国内的速度大大提升;同时众多行业的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基本都把报道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作为基础内容,使得优先获得国外信息这一方法带来的先发优势越来越弱化。
比如在罗辑思维旗下的音频app“得到”上面,你可以只花199元订阅《前哨·王煜权》,第一时间获得过去只有少数人才了解了全球科技创新新风口,或者订阅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把西方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界思想的新突破第一时间收入囊中。这种以极低成本获取第一时间资讯的现象,使得速度优势必备极大的瓦解。
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对同一个产品和项目理解的深度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王兴的美团能够在千团大战中胜出,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时间看准了团购这个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在众多竞争者中是看的最深刻的。
在介绍王兴创业十年经经历的书籍《九败一胜》中提到当其它团购网在大打广告战的同时,美团王兴坚持不加入广告大战,而是坚信决定团购事业的关键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他把别人用于广告的钱投入系统开发和效率提升。最后美团的胜出成就了“新美大”这个互联网新巨头,可以说是知识深度的胜利。
有意思的是,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王兴说了这么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现在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因此,对我们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02
首先弄明白: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简单的回答和深度的回答之间的差别: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的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理解了什么是深度认知,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
在这些结论中,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的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03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什么是“技术效率”?什么又是“认知效率”?
奥美创始人奥格威的经典著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奥格威就说过:“不要用最高级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讲事实,但要把事实讲得引人入胜。”
另一个广告界达人克劳德·霍普金斯也说过:“高雅的文字对广告是明显的不利因素。精雕细刻的笔法也是如此,他们喧宾夺主的把对广告主题的注意力攫走了。”
事实上任何一个广告文案从业人员,都知道洞察与言之有物是最最基本的入门准则。
我们知道很多的概念,比如,边际成本,复利效应等等,然后呢,我们在生活里只有看到他们时才能想起他们。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就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学习的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的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问题来了: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究竟该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总结:1.做好知识管理,提升认知深度。
2.掌握“临界知识”,提升认知深度。
3.重视“认知效率”,提高学习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