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哲学》首页投稿简友广场

追寻并保持心灵的纯粹

2023-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向问天

我的朋友,你觉得烦躁,因为缺乏归属,失去目标。付出爱却怕得不偿失,担心所托非人,其实,人都会这样,因为某些原因,忘记了生活的种种缘由,患得患失。


所以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我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真的懂的爱吗?”

克尔恺郭尔的哲学解答是:所谓心灵的纯粹,是为了“善”本身而求善向善,此外的不确定性,又或是投人与产出之间的不对称性,其实并不重要。

在他看来,爱是一种能力,付出就是拥有,付出之后,被爱的对象是否再爱回来已经不重要了。有句话说,“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应该换成“我爱你,与你无关”。

爱是过程,而非掌控或者占有。

渴望成功,无可厚非。只是世俗的“成功”,一个人的发财和成名也大多是价值与运气杂交的结果。就价值而言,需要播种、生根、耕耘,以及漫长的守候。

可以和亚里士多德一起去探寻幸福的本质,即使是用纯粹数字化的AI决策来看,也需要一个估值函数来计算概率优势。所以幸福学应运而生。


定义幸福的本质能够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评价系统,由此可以更有全局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成功”。

也许,这才是幸福和成功的第一性原理吧。可是,我们依然会歧路亡羊,你有了路标,依然会迷茫,我这么努力,为什么登不上幸福的快车?

北欧人开始逆向求解幸福。在他们看来,工具并非不好,只是很难找出一个简单的锤子来代替自己的大脑。就像赚快钱没什么不好,只是快钱很难赚到而已。

人拥有太多幻觉。路德维希·伯尔纳说过:“摆脱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实用的年代,人们追求工具化、目的化、即时化,试图以此获得某种虚妄的确定感。然而,恰恰因为“只计利害,不问是非”,导致碎片化、即时满足和只顾表象。

所以励志类书籍成为图书领域最大的品类之一,自我发展的课程和培训班络绎不绝,人们将自我疗愈、沟通表达、认知拓展等方面的花销视为回报率最高的人生投资,并坚信付出就有回报,积极必有奖励。而且是迅速的回报。

丹麦人斯文·布林克曼站了出来,他左手擎着一根长矛,刺向“励志邪说”和“积极的暴政”,右手则举着一个盾牌,上面镌刻着“北欧幸福哲学”与“斯多葛主义”。


他的“清醒”系列一—《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三本书,温和而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认知工具化”的谎言,试图将现代人从“没有尽头的幸福跑步机”上拯救下来。

他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也是生活中最真实有效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