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金刚经》(十)
文/太哥
我没有做到每天都说一回《金刚经》。所以,关于《金刚经》32品,真的想要说完还不是很容易的,何况这部经典的智慧想参透究竟,更不容易!
佛法讲求的是不著相,不著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越是想得到,越是得不到。佛法的真相,就是这个样子!
东晋时期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将近500年之后,到了唐朝,禅宗六祖慧能,能了悟金刚经的教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开始《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 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 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一品的经文来看,佛陀为了让弟子须菩提保持一颗清净心,懂得阿兰那行真谛,真是苦口婆心,结合自己向师父学习的经验来开导说,你的意思如何?
我当年在我的师父然灯佛那里,对于佛法真的就有所得到吗?没有得到啊,尊贵的佛,您在您的师父然灯佛那里,实在没有佛法可以得到!那么,菩萨庄严佛土的观念呢?只是这么想想而已,取名叫庄严罢了!
所以啊,须菩提,菩萨的清净心,绝不可以著落在色相上,更不可以从声、香、味、触、法的停留中去寻找清净心,清净心是从不住于相而生发出来的,这个很关键,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又问须菩提,假若有人的身体像须弥山一样大,这个人的身体大不大?大。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希望弟子们放大心量而不是放大身体。当不以身体作为大小的标志,只以清净心来扩大自己的心量,这才是庄严净土的真实意义!
其实,学习佛法,最怕报着得到佛法的思想来学习!佛法的学习,的确是应当有师父的开示才有所领悟,但不能仅仅从开示中去获取。因为原本清净的佛法,原本就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不让尘世的劳累去打扰,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按照六祖慧能的感悟,修行人不能谈论他人的是非。如果自己说自己能解读佛法而轻视那些没有学过佛法的人,这就不是清净心!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是修行人的清净心!如果不能自己让自己的心清净,却爱著落在清净处,这是心有所住的表现,就是著落在法相上面了。这样就会见色著色,住色生心,就是迷惑的人啊!如果能够见色离色,不贪住在色相上而生出贪心的念头,那就是觉悟的人了!
贪住在色相上而生出无数的念头,就会像乌云遮挡住天空一样。不贪住在色相上而不生发出贪念来,就像晴空无云一样,一尘不染,时常享受到日月的光明照耀。
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即烦恼不生,暗则六尘竟起!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
清净心生,是为净土。庄严所相,即非庄严。故此,知悉此段《金刚经》为第十品,庄严清净分。
慢慢领悟,净土,就是心里清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