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心性的大人
成长的旅途中,在儿童期,我们通常都怀有一种小孩子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心性也在此过程中得到炼化,从而摆脱小孩子心性,走向成熟。
但也存在着这样一群人,在本该成熟的年纪仍带着小孩子气,心性仍处于小孩子阶段,好像长不大似的,我们暂且称之为小孩子心性的大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都与其经历有一定的关系,从他们的角度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缺乏爱的体现,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我是小孩子,你们要多关心和爱护我,给我许多许多的爱,我会很开心哦!”
这类人群未必就一定是从小便是小孩子心性,也有可能是从成熟心智走向的小孩子心性。他们缺乏安全感,时而久之,当所缺乏的安全感到达一定的程度,便可能以小孩子心性的转变来索求自己想要的关怀和爱护,因为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都会默认,做小孩,便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这类小孩子心性的大人往往对人具有依赖性,似乎只要躲在别人的护翼下便是他人对自己的一种爱护,这样便可以具有安全感了。
还有一种,便是不敢直面成长,接受新事物。
“我是小孩子,那些事是大人们才会做的,我不需要去做。”
也许是因为害怕未知,也许是因为不喜欢成长所要面对的事情。而潜意识里选择不长大的模式,继续保持小孩子心性,来达到逃避一些事物或满足于现状不想要改变的目的。
于是他们便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单纯的小孩子的世界,这样便可以继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啦!
小孩子心性的大人然而,在本该长大成熟的年纪保持小孩子心性果真就好吗?
答案自然是――“No!”
这种心性一般是潜意识里为自己选择的,即在遇到一些事情时的下意识心性。但这种心性未必就可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对缺乏爱的小孩子心性的大人来说,这样也会激起一些人对小孩子的保护欲。确实,这样可以得到一些人的爱护和关心,这些人会把他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帮助到他一些事情,但他在这些人的眼中却变成了弱小的小孩。
“这个人和一个小孩子一样,平常我要多帮助帮助他才好!”
同时,也会使一些人疏远自己。
“这么大个人了,思想跟个小孩子似的,没有大人的担当和责任感,真懦弱!”
单看第一种想法的人,他似乎是得到了,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得到的假象,若被依赖的人离开了他,那他则会回到缺乏安全感的状态。相当于小孩子找到了一个避风港,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永远的避风港。
若不能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其他获取爱的方式,那么便只能止于此心性,爱的缺失状态仍旧会存在。
对不敢于成长的小孩子心性的大人来说,这样只能活在自己虚拟的美好狭窄世界里,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该要面对的事情终归会来临,逃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小孩子心性的大人小孩子心性的大人往往没有主见,喜依赖他人,没有该年龄应有的担当,所以只能在成长上固步自封。也使人际关系圈有局限性,对事业也有不好的影响,在家庭中没有主导地位,人生价值观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现实生活中很被动。给人感觉就像是思想上的一种病态。
人们通常在历经很多事情以后才会变得成熟起来,小孩子心性的大人便是其反面,他们之间的不同便在于后者不敢于接受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和面对即将到来的事情。
走向成熟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去面对了,去坦然地接受了,才能得到成长的福利。
成熟的人有自己的原则和明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可以独立并拥有主导自己人生和选择人生的能力。
只有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格局,才能做到有所担当,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拥有人生的选择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每个小孩子心性的大人都能尽快认知并克服自己的这种心性,战胜自己,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鼓足勇气,去体验精彩的人生、共创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