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为尊严而战》(165)
1920年3月,俄共远东局派遣一个代表团前往中国,列宁向代表团下达3项任务:一、同中国社会主义团体联系,组织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及青年团;二、指导中国工人运动,成立各种工会;三、物色一些中国的进步青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选择一些进步分子到俄国游历。代表团负责人叫维经斯基,秘书马迈耶夫,翻译杨明斋。维经斯基,中等身材,体格强健,目光深邃;学问渊博,温文尔雅,一口英语虽不纯正却相当流利;具有地下工作经验,经过严峻的生死考验。杨明斋是中国山东人。4月,代表团来到中国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附近的外国公寓。他们带着苏俄《生活报》记者证。
杨明斋走出外国公寓,融入黄皮肤、黑眼睛的人群中。他来到北京大学,采访北京大学俄语教员波列伏依。他说:“苏俄《生活报》记者要报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
波列伏依伸出左手大拇指,说:“李大钊。”又伸出右手大拇指说:“陈独秀。”他向杨明斋介绍北京大学,介绍《新青年》,介绍五四运动,介绍北李南陈。
根据波列伏依的介绍,维经斯基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和李大钊会谈。李大钊说:“维经斯基先生,你要了解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不可不去上海访问陈独秀先生,他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人、主编。”
维经斯基说:“李先生,我也早已听说陈独秀先生的大名,不知能否代为介绍?”
“行,行。我写封信给他,你带在身边。他看了信,就会愿意接受你的采访。”李大钊说。
陈独秀与李大钊分别后,到达上海,住在环龙路渔阳里2号。冷落的渔阳里热闹了起来,时常有人拜访陈独秀。很快,陈独秀和戴季陶、李汉俊、李达等人组织了一个同仁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一天,春雨潇潇,两辆黄包车拐入环龙路,停在渔阳里弄口。维经斯基和杨明斋下车。杨明斋打开雨伞,维经斯基压低雨衣的帽子。两人来到渔阳里2号,陈独秀面对陌生人,脸上不悦。杨明斋掏出李大钊的信,陈独秀一见那熟悉的笔迹,马上热情起来,连声说:“请,请进。”
楼下客厅里,杨明斋翻译,维经斯基用俄语介绍十月革命的俄国,陈独秀用汉语介绍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初次会晤,客客气气。
维经斯基一次一次来访,陈独秀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越谈越深,会谈由楼下客厅转到楼上,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向共产主义小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