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我命,得之我幸,爱拼才有可能赢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8期“赢”专题活动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结束,寒窗苦读十几年,几家欢喜几家忧!漫漫人生路,对错就几步。众所周知,高考,是一条公开、公平以及赋予美好梦想之路;是无数条人生路中,显而易见的、充满希翼之路。每个莘莘学子及其家长无不为之倾心倾力。
特别是对于一些寒门子弟,高考,无疑是他们走出困境,奔赴理想坦途的试金石。“想赢就得拼”,这是朋友李俊“三年抗战”高考的心得,他的故事,三十多年来,依然令人记忆犹新。
(一)初战归来
1986年7月9日晚9点左右,李俊从高考“战场”收兵回营。他背上背着一卷铺盖,肩上挎着一个大书包,左手提着个装有洗脸盆、刷牙缸及其他小零碎的网兜子,右手提着装了几个干馒头和几个玉米面窝头的塑料袋子,从若隐若现的夜色中,乘着“11号自行车”回到了家。
他慢慢推开大门,发现院子里静悄悄的,感觉有点不对劲儿,但也没多想,赶紧进家就是了。没想到,母亲忽然走出堂门迎接了过来,并说,“俊儿,你怎么才回来呀?妈刚还到村口瞭了你一会儿,没一点影儿,正着急想办法呢,可好,回来了。”
“嗯,妈,没事儿,我牛大的一个后生,不能替父亲肩挑重担,但步行三几十里路,省点路费,迟回一会儿也值得了。”李俊边说边把七行八礼放下的同时,瞟见妈妈在偷偷擦眼泪。他的心嘎噔了一下,感觉气紧促紧促的,有点不知所措。
稍作缓神,李俊连忙拉住妈妈的胳膊说,“妈,您咋啦?哪里不舒服呀?看着儿难受吗?”
“没有,你别多想,妈没事儿,过一会儿就好了,快收拾好吃饭吧。”妈妈边应声,边把儿子带回的那一袋子干馍窝头像放宝贝一样放好,并补充说,“这等给你爹做充饥干粮”。
(二)砖窑打工背砖,感受到父亲的不易,坚持发奋读书。
那一夜,李俊失眠了。家里只种了十几亩口粮地,所收入的粮食,七口人饿不死也别想管饱。弟兄姊妹都在读书,李俊最大。父亲穿行在田地和邻村的砖厂之间,肩上放下铁锹、锄头,背上背起砖头,捎昏不歇晌,能挣点是点儿。
而父亲是人,不是机器!听母亲说父亲累的厉害,不时就腰疼,可为了供他和弟妹们读书,常是服着去痛片去背砖的。他想,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说是急那时快,假期的第二天,他就也去砖窑背起了砖。
眼看着父亲驼背弯腰,额头顶着一粒粒淋漓的汗珠,李俊痛在心里:自己要是活不出个样子来,怎么能对得起父亲这份苦力!
其他人都是日升而作,日落而归。李俊却是白天打零工背砖挣钱,夜晚继续伏案学习。听说同事嫌白天太阳晒的热,他就主动跟同事商量,自己上全白班,夜晚能趁厂子里的电灯学习,两厢情愿,一举两得。
是的,考上大学也离不开学习,考不上,更需要学习。他深深体会到,唯有拼命学习,是改变他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最好途径。
半个月的砖厂生活转眼而过,一个云里雾里的早上,父亲顺便兴致勃勃给儿子拿来录取通知书。李俊不慌不忙接过一看,不是第一志愿的医科大,他的眼皮垂下了片刻,没等父亲反应过来,他将通知书快速折叠起来,装在上衣有盖子的衣兜里,盖好衣兜盖并对父亲说:“谢谢爹,俊儿笑纳了,开学早着呢,咱先背砖去。”
(三)不理想的大学,果断放弃就读
时间来到暑假末,李俊的母亲看见村里其他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都在为上大学忙活着了,心里也痒痒的。可李俊没有一点动静,他妈几次让父亲捎话给他,说他需要准备什么也是时候了,以防误事。
一开始,李俊以“不着急”搪塞他爹妈,一而再再而三,可躲了和尚岂能躲得了庙?李俊的妈妈等不急,便亲自找到砖厂,一探究竟。而李俊一看是没法再推辞了,只好跟砖厂作了结算,随同母亲回了家。
母子边走边拉呱,不留神,母亲把李俊带到村里的供销社门口,说是顺便让他看看买点什么。李俊赶紧把母亲拦住,说先回家合计一下。
一进家门,李俊便吞吞吐吐地跟母亲说:“妈,我不打算去这个学校了,我想复读,明年再考个好点的学校。”他的话音还未落彻,母亲的耳朵顿时直棱了起来。
“什么?你不——不念大学?还要复——什么读?你是不是疯了吧?”母亲急了,除了直棱着的耳朵变得赤红外,眼睛也红了起来,说话也口吃了起来,正要举起她那长满僵结的手打过来,可不见儿躲闪,便又抖着缩了回去,眼睛冒火却没流泪。
李俊记得妈妈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像吃了“秤砣”一样,实实地控制住了来自母亲强烈责备和惋惜情绪的影响,铁了心坚定了再复读的信念。
(三)第二次参加高考,以失败告终
放弃不理想的大学,眼看着能脱掉“农皮”的路不走,即将到手的“铁饭碗”被自己随便撂掉(当时的大学生毕业都包分配),李俊在村里轰动了。父母、弟兄姊妹,同学及其他挨好切近的人,都纷纷向他投不同程度的指责声,“穷家事业的,有份工作挣钱就挺好了,不知道谋啥呀”“眼高手低的,一点也不像他爹妈踏实”“别人家的想念念不上,他是能念不念,简直是二蓝牛,认不得麻食”……
然而,李俊把耳朵塞堵的严严实实,硬着头皮,顶着山大的压力,如期走进了高中补习班复读。所幸,他因高考成绩已中榜,复读,学校就为他大开绿灯,全免学杂费、伙食费,让他白念一年书,指望他来年摘得桂冠,为学校争光。
送走暑往,迎来寒潮,绕过季节变幻拐点,特立独行,埋头苦干到了考前模拟阶段。一礼拜一次小考,半个月一次大考。不曾想,李俊的成绩出现波动不定的现象。
问题出在哪里?他不淡定了,到后来,一拿到模拟试卷,手就不由得抖一下,作个深呼吸,方可静下心答题。他默默祈祷,但愿到正经场合不会出“妖孽子”。
然而,越怕越糟。命运似乎非得捉弄他一回不成,正式高考考场上,第一天下午,答题间,李俊眼前突然一片迷茫,感觉身不由自,便抱着书桌晕倒在地。大约五分钟过去,他在老师和同学们惊叫和急救下醒了过来。身困膀乏的他,不得不交“白卷”,中断了数学考试。
无疑,李俊的第一次复读以失败告终。
(四) 短暂的修整,三次为标准,最终如愿以偿
李俊二战高考失败,整个人如被一股强烈的电流击过一样,沮丧、困惑过后,关门闭窗,将自己的和别人的所有的情绪分类打包好,该扔的扔掉,该存的存储起来。然后,打开心扉,与父母进行了一次倾心畅谈。父母聆听了儿子的心声后,爬在母亲额头上的愁云慢慢散去,憋在父亲肚里的心结也逐步在解开。
“只要我儿健康,啥都不是事儿。大不了重头再来!”“嗯,大不了背砖,怎么也能生活。”母亲和父亲一替一句,一则宽慰自己,二则安慰儿子。李俊分别给予父母点头示意,并说:“爹、妈,有你们这两句话,我豁出去了。”
同样是暑期,李俊像去年一样,继续去砖厂打假期工。这回他干的是脱胚子活儿,脱胚子是流水线作业,工作量计件,时间由人,就是工人可以用半天时间完成一天的任务。这样,李俊闲暇之余继续看书学习,准备下一年再参加高考。
俗话说,事不过三,即天、地、人三维一体,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准。天,为天道,指所有的光明正道。地,指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本人以及与之相关人。
李俊,第三年再冲高考,一有天道酬勤。二有家、国为他提供了向好的机会。三有本人执着,父母亲的理解支持,三者相辅相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第一年复读,学校给李俊开了一路绿灯,可能是受宠若惊,也可能是压力山大,亦或可能是他命里注定有那么一劫要闯,李俊没能如愿告捷。第二年,他无缘学校绿灯的惠顾,融入到普通收费生中,该花钱的花,该学就学,该放松就放松,张弛有度,自自然然随大流奔赴了第三次高考现场,顺利作答了各科试题,向自己的人生交了满意的答卷。
“三回为标准”,他如愿以偿了。他以总分648分的好成绩荣登上市榜第三名,省榜第九名,县榜第一名。他被北京大学医学部按国家贫困计划的专项指标录取。
那一年,县委联合县科教局、及李俊的母校县一中,特地为李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状元分享活动。作为主角,面对现场热烈的掌声,李俊并没有表现出异样的姿态,也没有作什么精彩的分享,只是不断地双手合十,向所有人躬身致谢。而后,他以“失之我命,得之我幸,爱拼才有可能赢”三句话作别了那个难忘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