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经历都是财富
今天,偶然从网络上听了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讲《王阳明心学》的第一课,我便被吸引了,打算继续听下去。
第一讲主要讲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心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王阳明小时候是比较淘气的,这也许是许多大人物的共性吧,王阳明在12岁的时候让他的私塾老师惊讶了。
那时候,他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回答:“中状元啊!就像你父亲一样。”王阳明摇头:“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当圣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阳明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当圣人的志向,并且从此一直走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的路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对后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34岁之前的人生,王阳明是在广泛兴趣的陪伴下度过的,而这些兴趣,后来被王阳明自己称作纯粹“耽误生命”。王阳明死后,湛若水也曾用“五溺”之说批评他,即溺(沉迷)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道家神仙学说)、佛氏(佛学)。
董平教授则认为,这些其实是王阳明探索之路上很必要的经历,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早期体验,才造就了他后来非凡的成就。
由此,董教授认为,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生活,学业,视野,不要把自己局限于特定的专业或领域,限制自己更好的发展,不要做井底之蛙。
对于董教授说的这一点,我深以为是,一个人如果能有幸经历各种各样的有趣之事,那么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即便是苦难,也会在往后的岁月里,以它的独特方式带给他启发和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历真的会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正如不研读兵法,王阳明就不可能具有后来的管理和军事才能一样,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墨守成规,拘囿于狭隘的领域,那么他一定不会走太远。
各种各样的经历都是财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能抛开学习,一味的体验学习以外的事情,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可以事半功倍的体验。
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书本知识,放弃其它方面的锤炼,不能成为书呆子。
所以学校很早以前就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该是很好的做法。可是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却并没有做到,一味地“唯分数论”长期占据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如今,虽说这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分数在教育中的作用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高考存在,学校就不可能不重视考试分数,学生和家长也就无法不为了分数而努力挣扎。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自身对学习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但真正要做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和素养,并且还需要许多其它方面的努力。
各种各样的经历都是财富,愿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生活实践,增加自己各方面的人生体验,力争让自己尽可能地像先贤们靠近,即使永远达不到那个高度,也好过固步自封,做一个成长的“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