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素材之昆曲
一、昆曲简介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它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也被称为“百戏之昆曲百戏之师”。
二、缘由与发展
昆曲在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
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
新中国诞生以来,昆曲艺术出现了转机,国家先后建立了7个有独立建制的专业昆曲院团。目前昆曲主要由专业昆曲院团演出,有关演出活动多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
三、赏析昆曲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柔美婉转的唱腔,一咏三叹,如曲水流觞;酥媚入骨的腔调,衣柔细腻,如江南烟云。台上演绎的悲欢离合,戏里女子的一颦一笑,都仿佛在诉说前世似真似假的人生;台下的我心醉神驰,思绪仿佛也跟随着这优美婉约的曲调飘过了戏台,经历着戏中人跌宕起伏的迷梦。
四、经典作品
①《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它既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又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此剧一经问世,有少女读其作后深为感动,以至“忿惋而死”;又有令人惋惜的杭州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澎湃,卒于台上。
②《春江花月夜》
此剧出于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戏中的“桥畔惊艳”、“孟婆熬汤”是“出之贵实”,诗人起死回生,则是“不必问其有无”。虚实相伴,便成就了这一出好戏。剧作家罗怀臻指出:《春江花月夜》不单单只是寄托了一介戏曲人的情怀,更是对当下世态与人心的拷问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