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读书

读《百年孤独》

2017-12-07  本文已影响130人  以苟

也许命运早有安排

                              —题记

拿起《百年孤独》这部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对这部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强大的共生性”。这样去描述它,其实与作品的内核无关,却与作品本身有关。如果说《百年孤独》这部书是本惊世之作,那么毫无非议,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同时说,加夫列尔· 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位哥伦比亚作家,是文学界泰斗级别的鬼才,也同样没有人反对。那么说,《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旷世奇才,我想同样不会有人会反对。

因为他们都值得这样被赞誉,也承受的起这样的褒奖。

语言上的差异化,让《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想要尽可能的把原著呈现在我们面前绝非易事,而范晔却做到了。强大的东西必定需要同样强大的人去令其发光发热,所以强大是具有共生性的。

2011年5月30号在北京大学召开《百年孤独》正式授权中文版发行会。从此以后范晔的译本将成为唯一的正式译本,也将会成为这部书销售的主流,而这个时候的范晔才刚刚三十出头。

《百年孤独》这部书的译本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国发行。当时《百年孤独》的译者是黄锦炎老先生。比我们稍大一辈的人,或者再往上数几辈的人,他们所读到的《百年孤独》都是由黄锦炎老先生所译。而2011年正式授权以后,基本上我们在书店或者在网上买到的都是范晔的译本了。

很多人其实对于读书和电影或者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情节问题。我们如果看过第一个版本的电视剧或小说,再去看新版的,无论新版在细节上做出多大的改变,大家都会觉得没有旧版好看。拿四大名著来说,电视剧被翻拍过无数个版本,新的版本与之旧版本相比较,无论在画质上、情节上、妆容上都要高出旧版很大一截。本应该被大家更加喜爱才是,但很大一部分人依然钟情于旧版,这就是情节。

80年代或更早的一些读者群,他们也同样有着类似的情节。他们觉得范晔的译本和黄老先生的译本根本没法比较,难以望其项背。

为此我读了范晔的译本之后,又读了黄锦炎老先生的译本。在我刚接触到《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书的时候,还在读大学,那个时候范晔的译本已经成为了市面上的销售主流。

在我看来二者就语言表达上而言,范晔的更接近于现代语言的主流,而黄锦炎老先生则是平铺直叙的较多。黄锦炎老先生的译本,有时候一句话得重复看过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这两个版本我都觉得很不错,各有千秋。只能说黄锦炎老先生的译本接近作者,而范晔的译本更加偏向于读者。而那些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难以定夺的人,我倒是觉得应该多看几遍此书才是。无论正式授权于谁,都是造福读者的一件事情,就算背后存在着商业利益,那也不是我们该关心的。

创作背景

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

《百年孤独》也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算作是时代的产物。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在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时代原因。20世纪初期,拉丁美洲长期处于多个国家的殖民统治下,饱受殖民者的剥削和疯狂掠夺。当时欧美的一些国家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时,拉丁美洲却依然十分贫穷和落后。

一战之后一些资本主义垄断公司更是牢牢的控制着拉丁美洲各国的主要经济命脉,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停滞、资源严重外流、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现状。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或者说战乱年代才会出现骁勇善战的良将奇才。当时恰逢20世纪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的到来。这也促使着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他们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对内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肆虐,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流亡在欧美各国的拉丁美洲作家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奋笔写作,反映拉丁美洲当代现实生活,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百年孤独》在这股浪潮中应运而生。

同《百年孤独》一样,20世纪初的许多作品运用的手法都是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他们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和"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使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令世人耳目一新的崭新文学流派,出现在世界文坛上。它创造了一个政治经济落后于文明的步伐,而其文学成就却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奇迹,战火中才会出枭雄良将也正是如此。

《百年孤独》与其说是写布恩迪亚家族为了走出被孤独所统治的孤寂感而奋斗不止,还不如说是通过布恩迪亚一家那些带有传奇色彩人物的生涯,集中体现出当时拉丁美洲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马尔克斯通过刻画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一个人鲜明性格,棱角可见的面貌,来尽可能的体现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没有稳定持续性的感情沟通,就显得更加缺乏信任与了解了。

尽管整个家族的很多人都在不约而同的为打破这种长久以来的孤独感进行着种种艰苦试探与思考,但始终由于无法找寻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家族个体之间的分散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这种孤独感,正是使当时的拉美人民,思想变得日渐狭隘的根源所在。也成为了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马尔克斯用尽全力来描绘这种挥之不散的孤独感,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这种笼罩已久的孤独束缚。

《百年孤独》弥漫的那种孤独感是深沉的,是有质的。其主要的内涵应该是对20世纪初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更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关于《百年孤独》这部书本身来说,任何一个喜欢它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很享受这种漫长而深沉的孤独感带来的寂寥,同时也会为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的悲苦命运感到压抑。

布恩迪亚一家始终在想办法摆脱这种牵绊已久的孤独,但是他们却并不理解这种孤独感是什么。他们以为这是始终不曾获得过的爱情,如果能够得到爱情,那么布恩迪亚家族乃至整个马孔多,就会摆脱就能走出这种被孤独笼罩着的宿命。

布恩迪亚家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的感觉到马孔多这个地方与他们整个家族存在着怎么样的牵绊。就像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小的时候那个下午,父亲带他去看冰。而这个普通的下午却羁绊了他一生。马孔多永远都像那天下午的冰块,布恩迪亚家族永远都像那天下午的冰块,无法摆脱,这便是自己宿命的一部分。就像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里的秘密,牢牢的锁住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的命运一般。

有些东西永远躲不开,永远别想躲,你见到他的那一刻,以为彼此初次相识,可谁曾料想到在更早之前,命运就安排你们彼此牵绊,只因牵绊太深才允许你们见上一面。

就像年迈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觉得他的晚年就该在马孔多渡过,就该在梅尔基亚德斯的小房子里继续制作小金鱼,继续研究那卷锁着整个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秘密的羊皮卷。他和战争无关,他和一切无关。

就像年迈的乌尔苏拉,她觉得光明对于一个始终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永远存在的。当然没有人规定光明只能通过双眼去接受,但是不通过眼睛来感受光明,光明尽然会变得如此艰难。乌尔苏拉希望不被任何人察觉到自己双目已经失明,所以这艰难便成了她的日常与苦难。一个失去了双眼的人反而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最清明的人。这一生她操持着生活,曾多次组织大家整修荒草丛生的庭院,尽力的去为这个家族营造出家的感觉来。只是她不能够永远年轻,永远活着,永远为了家族中每一个人在这漫长的试图打破孤独牢笼的岁月里,打点生活。看到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之后,她恍然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在原地打转,始终走不出来,也不会走出来。

梅尔基亚德斯不仅把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秘密藏到了羊皮卷中,而且他还一手创造了这个家族。如果没有他,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布恩迪亚家族,也不会有后来的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所有人的命运以及马孔多的命运,就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的握着。

这只手给予了布恩迪亚家族无限可以挣脱的假象,让他们去生活。

这只手给予了布恩迪亚家族无限可以挣脱的假象,让他们去死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