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705篇】“名校学生病”读后感
有些人,明明优秀得一踏糊涂,却总把自己贬损得一无是处。当别人向他竖起大拇指,她内心觉得,那是因为别人不了解她,她还有很多地方不如人。
也有人在别人看来算不上顶尖,而自尊建立得好,常常能从小事中提取自己的成绩,然后不断放大,书写着一个“自信优越”的人生。
好比有人以能考上浙大为荣,也有人伤心欲绝,因为“高考失败,来到浙大”。
这背后让我们做心理工作的会不自觉联想到的是他的家庭养育环境和价值观的塑造。
比如那些典型的“别人家孩子”,从小懂事听话,成绩出众,甚至是县里的高考状元。他的相片挂在学校的荣誉墙上,他的感受却很惶恐,像是收了人钱,如果交不出货,认为亏欠别人。
通常他们有非常严苛的父母,父母曾用挑剔的眼光看他,嘴里还不停念叨别人家的孩子,当儿童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一个“假我”来缓解这种焦虑。
但他们内心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他们结常陷入一种防御的心态,像个篡位的皇上,担心自己政权不稳,因此无心建设,随时保持警惕。
他们在防御一些外在的评价。如果他们看到我的本来面目?我究竟能不能干?值不值得被爱?会不会被别人尊重和接纳?注意力不自觉就投注到发现自己的问题和毛病中。
回来头来说,无论批评还是表扬,社会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
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比较并不会让他们相信“我很优秀”,却会让他们相信“我必须优秀,否则就会像隔壁那个耷拉着脑袋,不如我的孩子一样”。
这些孩子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
把一个人享受挑战的快乐,变成了与人比较中落败的恐惧,变成如果我不够好,我会不会被接纳的疑虑,把我们从荒野上撒腿狂奔的动物变成了赛道上规规矩矩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