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咖啡行业的三波浪潮 看中国未来的股权投资之路
说到大众对于咖啡的第一印象,就要从1938年雀巢推出的第一包速溶咖啡算起,80年的岁月中,整个咖啡行业走过了三次波澜壮阔的浪潮,这并非偶然,随着消费升级,这样的变革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含义,今天中同资本将带大家回顾这三次变革,并从中发现未来中国股权投资的方向。
咖啡速食化(1940~1960)
在星巴克出现之前,雀巢是咖啡行业的绝对霸主。1938年,雀巢推出速溶咖啡品牌,首次把农业品变成标准化产品。到1974年,雀巢咖啡占了咖啡全球市场份额的30%。
咖啡精品化(1966~2000)
1971年,来自旧金山大学的三位同学聚在一起创办了星巴克,旨在让大家喝到口感良好的咖啡,这掀起了咖啡的第二次浪潮。
星巴克在产品功能属性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属性,也就是“产品+体验”。它首次把体验带入咖啡这样一个农产品中,加入了情感和仪式感,提出了“真正咖啡”的概念,并以此形成了一套咖啡知识、品味和培训的完整体系。这成为了星巴克取得成功的关键。
1971年到1987年16年间,星巴克只开了7家店。而在接下来的5年里,星巴克一口气开了119家店。紧接着,星巴克在1993年开了75家店,1994年开了90家店,并在1997年至2007年10年里从1000家店扩张到13000家店。2011年,星巴克的营业收入为117亿美元,远高于雀巢咖啡的销售额。
咖啡美学化(2003至今)
虽然星巴克的扩张步伐从未停止,但是星巴克的对手们却在快速崛起,从而引发了第三波浪潮。
这次浪潮中的人们更加追求极致的体验,追求社会公平,同时对价格并不敏感。精品咖啡的主要代表企业有:Blue Bottle Coffee(蓝樽咖啡),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挑战星巴克霸主地位的“独角兽”、Philz Coffee,它的口号是“反抗星巴克暴政”,目标是开1000家店、以及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
在这次浪潮中,咖啡变身艺术品,把体验做到极致,正式因为比星巴克更注重品质和体验,这类咖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换句话说,正式应该人民对咖啡要求的不断提升,才掀起了咖啡行业的第三轮浪潮。
从咖啡迭代浪潮看中国未来股权投资之路
据统计,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数量就已近680家,门店数目位列世界第一。可以说,在咖啡行业中,星巴克在内地市场已经占据垄断地位,但是格局常常是用来打破的。
据中同资本统计,2018年前4个月国内咖啡项目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宣告着互联网咖啡的正式崛起。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创业者将资源砸进了咖啡行业,未来中国的咖啡市场必有激烈的一战!
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宣布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了本次融资。
以刚完成融资瑞幸咖啡为例,在市场培育方面斥资已经超过10亿,包括3亿投入广告铺设和线下实体店的扩张,开了600多家店,覆盖13个城市,账面现金超过20亿人民币。成功融资2亿美元后,资金更加充足。
截至目前,已有超15家投资机构入局咖啡产业,包括互联网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连咖啡,和咖啡设备服务商如小咖、星咖科技、友饮等集中在A轮前数额不等的早期融资。以连咖啡为例,连咖啡在2018年3月完成1.58亿元B+轮融资,互联网咖啡品牌中,无论在融资能力、门店扩张速度还是商业模式上,都与瑞幸咖啡并驾齐驱。
观察近期完成融资的咖啡项目就可以发现,资本大多聚集在互联网咖啡和咖啡设备服务商两大方面。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已经不局限于线下的零售模式,而更注重体验和线上模式。而选择与头部玩家不同的维度切入,通过微信、互联网,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成为咖啡市场竞争新常态。
星巴克8%的销量增速验证了中国咖啡的市场增量不可比拟,而国产自主品牌用敢于砸钱投资的姿态表明对这一领域充满信心。确实,咖啡这个细分领域,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未来国产自主品牌大有可为。
而对于关注中国行业风口的投资人来说,未来密切关注该行业的发展,并根据专业的投资机构的资产配置方案进行投资理财,或将收获可观的投资回报。无论是咖啡之间的品牌之争还是咖啡销售模式的竞争,都会打开新的蓝海市场,因为咖啡行业的格局日新月异,没有绝对的垄断就有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机会,而早期布局进行股权投资则是分享成功红利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