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有多重要?这绝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中,个人勤奋很重要,外界辅助也很重要
吃过苦的孩子总是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们总是用时间来搏斗,以为只要花时间努力,认真学习就可以提高成绩,考上好的大学。
殊不知陷入学习的误区:有多少人,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熬了多少夜,成绩却只上升不了多少。而有些人,却不用费多少功夫,却始终保持着良好稳定的成绩。我们不过多的崇拜这些天资聪慧的人,我们主要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耗费时间用不正确的方法努力,不如花时间找找学习的方法。而找方法可以来自于父母、同学、老师,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自己。
在寻求父母帮助的过程中,家庭的因素很重要,如果父母都是文盲,我们指望不上父母;可以寻求同学,如果因为性格或者家庭的原因,导致自己比较封闭,不爱交际的话,同学也未必帮助你有多少;寻求老师,如果遇到不送礼就不关心学生的老师,估计老师也不会有多大帮助,毕竟负责人的老师不多。(在这里我不是故意黑老师,我一向是独立自主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才听高中同学讨论起他们送老师多少多少礼,老师才会关注他们,每一次他们成绩上升或者下降,老师总会单独叫到办公室,提点、分析、助力一下。而对于送礼,相信还有大部分人一无所知,在成绩下滑数名后,也无人问津,只能自己检讨。)
二、高考决定命运,专业选择更是命中之命运
相信不少人,在勤勤恳恳努力后,终于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分数远甩超本科线几条街,可就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吃了大亏,这主要取决于读书的时候格局小、见识短、人脉窄、家庭关系单纯。
小A家庭条件很差,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她高中三年一直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就在报考专业的那几天,她犹豫了。父母都是务农的,给不出什么意见;家里亲戚也没什么当官或者知识分子,可以给出合理的意见;问老师也是一脸阴笑,说随你喜欢,但是不要当老师,老师不好。就是这样一个局面,小A迷茫了,一向很有主见的她却因为缺少判断力,突然蹦出只要能赚钱的专业就行,于是她听了一个信口开河的亲戚,说工程建筑赚钱,你可以报,于是小A就报了一个建筑工程的专业。
四年本科下来,小A专业成绩都取得优异的学分绩点,四六级、奖学金、该考的证书一样也没落下,到了毕业季,就当小A兴致勃勃去找工作的时候,许多大的国企、央企以只要男生为由,把女生排除在门外,小A顿时慌了神,转向省城一些小公司,这些小公司看着小A优异的表现,纷纷投来橄榄枝,但是这些小企业给出的待遇真的太低了,底薪就1000-2000元,说什么绩效年底发,小A就想着先就业再择业吧,于是加入了一个小公司。在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省份,劳动力是足够的,资本家的剥削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小A原想着只要努力,职位总会上升的,工资待遇总会提上去的,可事实是:工作快两年,她依然拿着3000不到的工资,加上年底5000不到的奖金。并且忍受着没有周末,加班熬夜赶项目,没有自己私人空间的生活。
小A彻底失望了,说好的高薪行业,说好的走技术路线,怎么就变得一文不值。此刻,小A深深的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够的。她不得不辞去工作,转向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道路,毕竟这些编制内行业的社会地位很高、工资待遇很好,有着自己呆私企十倍左右公积金,毕业就选择考编制的同学两年内已经买了车,房子首付都付清了,再看看自己,一无所有。
小A回到家乡。跟老同学聚了下,发现曾经英语烂到极致的同学,在本地的大学读了大专,毕业后居然当起了中学英语教师;曾经数学坏到几点的同学,随便读了个二专,也在当地当起数学老师;几个家里有背景的同学,也纷纷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机关单位。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这些单位的人待遇也一路飙升,在省城的私企最好的待遇也往往望尘莫及。
走了许多弯路的小A,准备备战编制考试,报了个培训机构,小A才发现,和她一样的人大有人在,因为专业选得不如意,小城市的私企总是因为不担心招不到人而不重视人才培养与吸纳,让人呆不下去,纷纷辞职培训考试。
这年头,本应该是考编的人越来越少,走向社会的越来越多才对,这是北上广深的趋势,企业比体制更有吸引力。而在这些二三线城市,体制待遇步步攀升,企业待遇每况愈下,让人很无奈,似乎考上编制就能光宗耀祖,考不上就是书白读,这是社会的倒退,是发展的滞后。
小A在培训中还看到一些事实,许多在县份的同学竟然有两三年的毕业租房在市区,培训考试,考不上不回家,他们大部分还是两兄弟一起的。
还有的30多岁了,把自己闷在屋子里,天天看书考试,胡子拉杂一大把,说是考不上不找女朋友,实际上也是找不到。
更有甚着,考试考到精神崩溃,呆在家里几天甚至几月不出门。
在现在这个社会,也许这样的事情在十几年前可能正常,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有些危言耸听,但是他事实就是存在的。普通科举制,如同老古时代,在编制内的洋洋得意,编制外的惆怅满怀。
小A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错过了许多机会,刚毕业时直接签编制,而如今不得不以往届生的身份从头开始。
想让企业反思?那似乎不可能,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让各行各业人尽其用,物尽其才,让体制内外均衡发展,才是二三线城市的出路,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