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需要容载源头
今天偶然看到微友“慎独”说:人难以独立产生思想,亦如人难以独立完成分娩。蓦然就联想到清华大学法学院江山老师在《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中提到的:我认为没有人能够绝对独立地新创一种思想,所有思想、理论均不过是全人类数万年来脑力行为的积累。我的意思是说,一切学说、思想、理论实际上是人类共有的,它不应该有专属所有权。一个人充其量的行为是将前人有过的思想用一套自己的方式,重新予以解释、说明,并夹带出一些自己的新观点、新体会。这样,如果人类的思想在他那里得以会聚并呈显出新的意境、意涵,那么,他应当是非常伟大的了。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个分子;当然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是一个小宇宙,本自具足。
接着又从微友“慎独”的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段既具哲理又富有诗意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哲理诗了:
我们需要光,但光来自太阳;
我们需要水,但水来自山川;
我们需要艺术,但艺术来自大师;
我们需要反思,但反思来自痛苦;
我们需要所需,但它来自源头。
因此,我们需要容载源头。
交谈中得知微友“慎独”是理工专业背景,我不禁感慨到:学理工的能有这思想深度,还能诗意地表达出来,实在可以说是优秀的人才。
我喜欢这一段文字,是因为这一段文字正好表达了我从江山老师的系列著作中看到的最宝贵的价值——从源头(即本原)之处来分析这个世界,将宏大叙事融于细微之处。这个世界冲突不断,矛盾加剧,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因素越来越多,各种言论层出不穷,但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原因就是没有从源头着手,如果总是局限于末端,那么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冲突永远存在。江山系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视野广阔,立论深湛,可供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文化学、自然哲学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我本人得到过很多启迪,而且是艺术方面的,所以我认为,越是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越具有高维度的启发性。
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李平老师说:纵观江山先生的著作,既究天人之理,又察古今之变,更可贵者在于能始终坚守一以贯之之道,且会通中、西、印而创化出全新的解释体系。近代以来有心为此而成一家之言者代有其人,若就理论宏阔精深而言,尚无出其右者。
江山在著作中提到:真诚地讲,我并不属于我自己;更谈不上有属于我个人的思想、学说。
凡此种种,自觉苦心常在,却力不从愿,书写了出来,也多是失落感。难的是,我还没有办法停下来不写。其中原由决不是为了混饭吃、拿稿费,也不是要过瘾,而是从天之志,参与之命,不能自己。
是的,具有使命感的人生才是幸福感能够不断提升的人生。
附录一:《江山著作集》名录:
1.《中国文化的沉思与重建》
2.《中国法理念》
3.《互助与自主——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
4.《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5.《人际同构的法哲学》
6.《制度文明》
7.《中国法思想讲义》
8.《法哲学要论》
9.《文化与宪政》
10.《思想札记(一)》
11.《思想札记(二)》
12.《公共社会论》
附录二:读书札记一则——读江山著作《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
又拿起《互助与自足》这本书来读。
说来也是一段很有趣的历程。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校对,所以重点是在校对文字,遇到与我的审美契合富有诗意的段落会重复看几遍,对不理解的段落,就囫囵吞枣地审视字词了。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能确定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当然,多年以后,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当时的我也只是看懂了一点点而已,因为这本关于人类的生存,关于文化、法与经济的著作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来立论的,是以理性中不乏诗意的叙事风格来解说的。那时的我一直是享受着命运的“恩宠”,还没有窥得作为个体的人在复杂的尘世中生存的全貌,还不知道生存的本质是什么,更惶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了。
一次,在学校南门的“万圣书园”,偶遇一位同学,说:好巧!我刚就看到你了!我有些讶异,不知何事。同学接着说:我看到江老师新出的书了,上面有你的名字。于是带我走到一个书架前,取下书,翻到一页,说:你看!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好羡慕你啊!这多有成就感!
当时的我正疲于应对各种考试,所以校对之后就搁置了。
再想起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商科学院待了几年,那时每天忙于应对我并不擅长的管理事务,还当着100多位学生的辅导员,师资不足的时候又要兼课,印象中我的手机从早上5点到凌晨1点都有可能响起。忙乱了数年之后,忽然感觉到思维有些变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琐事中剥离中关键要素了。大概沉浸在尘世琐事的人可能才会更加深刻体验到在象牙塔阅读思考和写作的乐趣吧。于是我又开始读《互助与自足》这本书,一般是在地铁里,或者是睡前读上几页。这时候读,发现了更多的精彩段落,尤其是对经济和商业有了新的理解。
每每看到精彩处,我就不禁感慨,以前在美丽的校园里,没有杂事侵扰时,为什么就没有读懂呢?看来生活就是这样的存在,越嘈杂的地方越能体会到静谧的可贵,越纠缠的地方越能体会到空灵的美妙。上天安排我们不断地体验失去,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拥有。于是我理解了感恩,理解了透过冰山的一角看到冰山之下更庞大的存在。
附录三:思索在人类巨变的门槛上 ——评《法的自然精神导论》
我之所以为我,
因为不能苟同他人。
倘若原来已有,
倘若现在也有,
也就不存在了——应该的我。
我之所以为我,
并不是为了寻求避乱的处所。
如果忍让也需要,
如果流血也应该,
一万个挫折后面——还是我。
这是本书的作者多年以前写的。读了这首诗,你是否有同感?是否从心底涌起或多或少的“我就是我”的自豪和狂妄。我不禁想到数年前我也曾在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的前言中写过几句:喜欢无拘无束,象一阵清风;喜欢淋漓尽致,象一场夏雨;……微小但却真实,就让我成为我自己。是的,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灵,从混沌的“物我一体”的状态中分化出来,每个人都有理由产生傲视群物的自豪感。在某个阶段,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的价值成为人类文化进步的巨大动力。
那么,是不是到此,人类的思绪就可以驻足不前了,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是大功告成了呢?远非如此!在我们的思绪还局限在人域内的种族冲突、宗教纷争、腐败等现象时,在我们的争论还围绕在环境法是公法还是私法,民法典应该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时,作者思维的触角已经探索到了人域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世界的真相、生命的本质、法相与秩序、善与恶以及正义等等,并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学术体系。
由于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现实的关心和忧虑,作者力图从历史、哲学中寻求答案和解决方法,在勤奋求索之后,得出结论:我、生存环境、社会、人类、地球、太阳系……宇宙都不完善,并且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地获得解决。在古今中外前人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认为现在应着手进行的是科学与哲学,东方与西方,人与自然的超越。在这种理念下,作者破除了“身在此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在一种意境高远的背景下,对法以及法的自然精神进行研究,涌现出不少独到之处,引人深思。
在本书中,作者透过千差万别的规则,总结出各种规则所依赖的基本原则:即有利原则、习惯原则、妥协原则、选择原则、重复原则、均衡原则。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自在法向人在法过渡时出现的特有现象——准人在法:生命规则、生存规则、群的规则、性的规则、伦理规则、神的规则、财产规则和权威规则。在本书中,作者分析了群自我伦理、熟人伦理、地域伦理、契约伦理、人域伦理,你将对正义有全新的认识。
从本书中,你将获知:生命是一场骗局。但本书并不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让人类悲观的事实,其可贵之处在于告诉我们:认清骗局之后,人该怎么做。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反其道而行为,去超越它,摆脱它。与其做DNA的奴隶,不如做存在的自觉者。这就是我们当下的性智觉悟。”(见书260页)
作者简单而不乏诗意的语言告诉你许多只可意会的东西。例如:鼩鼱A说:摆脱鼩鼱吧!于是某些鼩鼱就变成了猴子。猴子A说:摆脱猴子吧!于是某些猴子就变成了猩猩。猩猩A说:摆脱猩猩吧!于是某些猩猩就变成了人。人A说:摆脱人吧!于是……(见书256页)。还有: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其为生存之强者的独立特在,而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是此在的自得、自娱、自妄,而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是主宰存在或生命体系,而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体悟并实践为人之物欲、情怀、形载的终极解脱,就是要摆脱生存,摆脱人。(见书28页)
乍看到本书的结尾: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并非悲剧,而是一种非人的超越。你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你读完了全书,那么一定会理解其深意,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本书只是作者一系列著作中的一本,在你阅读了相关书籍(《互助与自足》,《人际同构的法哲学》等)之后,你将对书中的体、相、用、在、互助、自足、群自我等概念有更准确的理解。
本书是从学富五车的大脑中流溢出来的,因而是以深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成就为基础的,发人深思;本书是从充满忧患的心灵中流溢出来的,因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晦涩的符号堆积,而是充满哲思和关怀的诗篇;本书是作者在人生某个特定的时刻撇开尘事,立于山巅,闲望苍穹时的想法,能提醒整天忙于生存的我们,现在人类正处于巨变的门槛上,如何处理好人际大事(人的价值、生态平衡等),是每一个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本对于世俗的世界和本原的世界都有所深刻阐述的书,值得我们阅读;一本对于个人的前途和人类的前途都有所启示的书,阅读之后,肯定会受益非浅。是的,本书是一个概括,就象一个恢弘精美的大厦只建立起了支架,更多的内容还有待丰富和完善。本书渴望读者的参与,期待一个新的互助与自足的过程。
以上是我在阅读了本书之后,又禁不住读了几遍之后的想法,也许溢美之辞过多,因为对本书和本书的作者来说,批评或许更重要。可是,目前的我还没有能力做到。我也非常希望有人能做这方面的工作,这将不仅仅只是有利于书、读者和作者。
【注】本文为依据江山著 《法的自然精神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所写的评论,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一个书评大赛,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