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想法

锤子苹果,子母公司产品,应该没什么不同

2020-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打呼的虾先生

最近在尝试了新出的macbook和锤子的TNT之后,感觉还是很欣喜的

锤子的产品思路其实很不错,在某些程度上和苹果的产品设计方向一致性很高的

其实包括华为在内,可能很多的手机公司都意识到了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就是终端设备的生态化引发的底层系统的联动。

手机系统,安卓和ios两大阵营

pc系统,windows和macos的对决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毕竟使用的场景中,除了果粉之外,几乎没有人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不涉及其它几个系统之间的转换和信息传递。

这反映到不同的层面,显示出的问题就完全不同。

如果是跨平台的信息传递问题,那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在不断的适应。

如果是用户应用场景的变化问题,那需要考虑的可以是系统或者硬件问题

如果是更深层的问题,原谅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

当然,不同的公司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代表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念。

华为给出的解决方案式通过huawei share让手机的屏幕可以直接投屏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上,方便了手机软件的直接使用

这种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最初的很多第三方软件就是通过连接手机进行手机屏幕软件的操控,但硬件的使用依然是手机提供。电脑只是单纯的起到一个屏幕的作用

当然,华为进行了连接的优化,让延迟更低,链接速度更快,也使得这个方式能够更便捷的适配一些应用场景。包括给笔记本上增添触摸屏的设置,显然不是简单的增添了功能,或者仿制surface而已。这些都是在给未来做有效的尝试,也给之后的发展留出了很多遐想空间。

华为也有对更底层问题的思考,这也表现出了华为作为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能力。包括鸿蒙系统、海思芯片

第二类方式就是锤子公司推出的TNT系列。虽然锤子公司倒在了TNT的发布之后,市面上也尽是吐槽之声,但虾先生认为,TNT的思路还是可以拿来说一说的。

TNT的思路同样是用手机的小屏幕投屏到更大的屏幕这个思路,但比起华为原本具有的终端生态而言,锤子的思路就更加讨巧一些。

原本就发家于UI系统的锤子,利用自己的优势,强化了大小屏幕之间的联动和转换,也针对特定的高效办公人群做出了更方便的大屏适配界面。

不得不说的是,有着一步和大爆炸的锤子手机,在高效办公上确实领先于其他手机厂商,这也是在当下娱乐至上的趋势下,依然能有一部分人对于手机这个每天应用频次最高的物品的一种希冀吧

锤子的思路还在于他们发现了市场上的矛盾,并真正加以解决。矛盾就是,在每个公司推出新手机的时候,硬件的效能越来越高,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些冗余的硬件能力,但不得不为一个新手机的全部而买单。并且在手机硬件飞速进步的今天,手机的配置基本上可以匹敌甚至超过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这使得锤子萌生了一个讨巧且实用的发展方向。

单硬件,双使用

什么意思,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手机的一套硬件,可以同时支持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两种使用场景,更加不浪费硬件的配置,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锤子虽然也是有名的手机厂商,但毕竟还是小公司,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也同时知道自己的劣势,所以他们花了更多的心思在UI的交互使用上,花在了更加高效的使用上。TNT的应运而生无可厚非。在我看来,TNT其实做的很不错,至少对于我这个社畜来说,功能上方便一点点都是帮助到我了,很多功能在我看来一定是能够提高我办公的效率。但是是否要用这样一个设备,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新增的一些小功能。毕竟,我不可能依赖小功能来工作。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基础功能是否满足。

所以,不大的出货量和反馈,不足以让我相信锤子在基础的能力上可以胜任我手上工作的强度。故而也不会做出花钱换设备的动作,毕竟……也不是一个小钱啊。

注意到,包括华为在内的一些厂商后续对于投屏的改进,也多多少少借鉴了锤子的思路。在手机投屏到大屏的过程中,产生出了基于原生系统的大屏界面布局,更有利于大屏使用场景的交互。不得不说,大公司的布局(抄袭)也是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母公司的思路势必会影响子公司的。苹果公司连连叫好的过程中,也推出了面对同样问题的解决方案。但相比于前两个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显得更彻底。或者说,他们意识到的问题更底层。

不是基于界面系统的适配这么简单,而是从芯片架构和代码语言层面解决了问题,这个可以称之为变革的转变牵扯到的不光是终端使用者,同时包括了软件开发者。

意味着,传统ios上的开发者可以只进行一次开发,便可使软件同时应用到macos上。当然这也需要让开发者更多的考虑双场景中交互的问题。

可以说,这盘大棋下的漂亮。

苹果深知,他们的客户不光是普通消费者,或者说是应用软件的人们,还包括广大的开发者们。得出这个结论并尝试从底端统一,世界上也就只有苹果公司敢,而且有能力做到了。

毕竟当下,除了苹果在移动端和pc端同时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公司,也没有第二家公司可以。他相当于打通了windows和安卓系统的底层,在两个平台,任意安装一次软件,便可在另一平台通用,这是做到了真正的升天。

当然,这个统一底层的难度,不光是开始尝试这么简单,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

产品思考的角度,很早就考虑到了生态,以及产品的共生和依存关系。在应用场景上也做出了两极分化,一种是越来越融合,一种是越来越细分。其实从本质上没有什么分别,是做菜吃米饭还是干脆吃炒饭,已经不是消费者能够去选择的了。产品制造商虽然能够满足所有的使用场景,但是使用单位成本产生的效益更大,依然是不变的经济规律。

科技公司一定研读了《精力管理》这本书,跨屏幕的转移不仅消耗了时间,也损耗了精力。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所说的未来产品的发展思路无非就是两个方向,帮人们“省时间”&“费时间”。

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大厂商对于一些现象的思考已经越来越底层化,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居然很多借鉴了第三方的厂商和山寨机的解决方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每年苹果推出新机时,网上发起的对于新机外观的讨论。原来苹果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真的会刷网页来寻找灵感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