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不听话倔强娃?别着急,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
作者 | Angela
1
小时候,一位邻居家小孩,
有一个很响亮的绰号——“能豆”。
他有哪些能耐呢?
要说学习,他成绩很差,
还经常因调皮捣蛋被老师罚站训斥。
他的能耐,主要是和父母对着干。
用她妈妈的话说:
“我们家这孩子,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是一头小倔驴。”
因为经常闯祸,能豆没少挨父母的打。
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他因为犯犟,
而被他妈妈打耳光。
但能豆一声不吭,甚至都没有哭。
出了家门后,他的眼泪才终于掉下来。
我问他:很疼吧?
如果是我,我早就疼得哭死了。
他擦掉眼泪,变得很严肃:
哼,我再疼也不哭给他们看!
长大后,了解和学习了心理学,
我才知道,其实那时小能豆的倔强,
只是表面伪装。
越倔强的人,内心越柔软,
倔强只是他的保护色,是极度自尊的表现。
在他们的字典里,输了也不能认输。
倔强孩子的心里,
是嘴硬到人群散去后的那一刻,
才会偷偷抹泪,这是他们最后的尊严,
更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痛。
而那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孩子,
到底是怎样养成的?
2
心理学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会有两个“倔强期”,
一个是3到5岁,另一个是12到15岁。
这个倔强期,又叫反叛期。
这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
是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
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一规律,
合理应对,孩子就能顺利度过。
反之,如果此时父母摆出绝对权威的架势,
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
只会压制,或者听之任之,
则是倔强、叛逆、不听话孩子养成模式的开启。
有人说,拧孩子都有拧父母。
因此,倔强也是一种性格遗传,
是基因造成的。
我虽然认同倔强可以“遗传”,
但却不认为倔强是基因中天然形成、
不可改变的。
倔强,与其说是遗传,不如说是传染,
是行为模式的复刻。
其实是父母的言行举止,
被耳濡目染的孩子复制拷贝,
形成一种“遗传”假象。
拧父母如果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调整教养模式,
也可以养出一个不拧巴、不固执、
行为举止都心平气和的孩子。
理解和尊重孩子,不只是口号
理解和尊重,已经成为口号,
人人皆知,但遗憾的是,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前几天,和我家孩子在运动场玩时,
我就看到了一场
“倔强儿子VS倔强爸爸”的真实戏码上演。
一对父子来骑车,
5、6岁的儿子骑上脚踏车,
就兴冲冲地沿着环形跑道骑走了。
爸爸却在背后大声地叫住了儿子:
你骑错了方向,这是反方向,回来!
儿子不愿意回头,还要继续骑。
爸爸不依不饶,命令道:
按照我说得做,回来!
儿子很不情愿地回来了,
但明显很委屈,原先的劲头已经减了大半。
后来,孩子的车骑过一个小水坑时,
弄脏了轮胎,也溅到身上一些泥水。
他停了下来,央求爸爸去洗一下车胎。
自来水龙头就在几米开外的草地旁。
爸爸坚决拒绝,还提高了嗓门:
不可以,回家再洗!
孩子哇一声哭了,不愿意再继续停车,
而爸爸显然已经恼怒,
一把从孩子手中夺过脚踏车,
拎起来就朝汽车方向走去。
小男孩哭得更凶了,爸爸无动于衷,
反而埋怨他:你真是无可救药!
骑个车也能哭成这样?
这一幕,作为旁观者的我,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位爸爸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的心理,
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做事情,
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不开心,
他也很有挫折感。
因为他对孩子,缺少理解和尊重。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 吉诺特说:
“在情绪激动的时刻,
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
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
这位父亲无视孩子感受,
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一不二,
是一种典型的倔强行为模式。
这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法,
是亲子关系的大忌。
作为父母,孩子的合理要求,
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应该尽量满足。
而不合理的要求和做法,
父母也要有同理心,和孩子产生“同感”,
体会他的痛苦。
首先告诉孩子理解他的心情,
去感同身受,体验他的情绪。
等情绪平复下来,
再谈为什么不能同意他的做法,
这样孩子才能够慢慢接受,
也不会因为被拒绝,而大闹脾气。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
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
没有毫无来由乱发脾气的孩子,
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倔强固执,
这背后的原因,
需要有心的父母,去细细探究。
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
父母要做到的是尊重和理解,
然后引导孩子把倔强,
变为一种正向力量。
过多干涉会起反作用
倔强孩子的身边,
往往站着一位爱唠叨爱干涉的家长。
过度干涉,是很多家长的常见错误做法。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的孩子很瘦弱,
和同龄孩子相比,体格弱小,容易生病。
她将这一切,
都归因于是孩子吃饭挑食造成的。
她和先生上班,平时由公婆帮忙照看孩子,
而婆婆以前从事食品科学研究,
对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尤为重视。
按理说,孩子应该养得白白胖胖才对。
但正因为婆婆对于食物的营养搭配过于在意,
反而限制了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
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定量定点吃饭,
每日吃什么怎么吃,都是奶奶说了算。
但这种过度干涉,
让孩子对吃饭这件事渐渐失去兴趣。
朋友的先生,从小就有挑食的毛病,
所以她的婆婆常常抱怨孙子:
“这孩子就是犟,让他吃菜他偏要吃肉,
跟他爸爸一样。”
但殊不知,两任孩子的吃饭问题,
其实是她不恰当的养成方式造成的。
控制欲过强的家长,
喜欢唠唠叨叨,动辄斥责,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感到厌烦,
父母的话渐渐会被当成耳边风,
有时还会顶嘴,
甚至明知自己不对,也要争辩。
好孩子可以夸出来,坏孩子则可以骂出来
当代西方教育一直很重视对孩子的夸奖,
认为适当的夸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鼓励,
很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和肯定,也是调教倔孩子的最佳武器。
倔强、不听话的孩子,
往往有一个表现,
就是跟父母或老师拧着来,
甚至常常故意犯错,
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而鼓励和肯定就可以
很好地满足他的这些需求。
在澳洲学校,
孩子学期末带回家的成绩报告中,
没有具体分数,也没有“差”这一选项。
老师的评语中,鼓励的话居多。
孩子优秀的表现,会大力肯定表扬;
不擅长的部分,则会用婉转的方式指出问题。
比如,成绩报告里,
你很难看到“顽劣、不听话、不合群”
这些负面字眼,取而代之的,
是“精力旺盛、培养专注力、多发展友谊”
等等不同表达方式。
这样的措辞,
既不会挫伤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
家长看了后,
也会对孩子的问题,心中有数。
从心理学角度说,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来自他人的反馈。
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反馈,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关注、被疼爱,
他就不需要通过出格和叛逆的言行举止,
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越是肯定和鼓励他,夸他好,
他才越能约束自己,
他的自我标准也就会越来越高。
相反,当被别人说不好的时候,
人本能会反驳,而且往往越被否定,
就越要替自己说话,这是人之常情。
常常被否定被骂的孩子,
倔强、向父母示威,
就成了他保护自己、实现自尊的方法,
因为这是小小的他,
能掌控的最后一点力量。
所以,对于那些所谓不听话的倔强孩子,
父母要学会在鼓励肯定的同时,
减少唠叨,给孩子多一些选择,
并适时做出一些让步。
毕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互动,
只是这种关系更加微妙而敏感,
更应该被小心呵护。
聪明的父母,常常换位思考,
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并在必要时,从他的立场出发,因势利导,
培养孩子全面多元发展。
这样的成长过程,是顺应天性的,
孩子的那点小倔强小坚持,
能够被呵护,并为他所用,
帮助孩子有朝一日,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Angela。坐标澳洲悉尼,二宝妈。外交学院硕士毕业,海外游历、工作与生活十余年,多家知名新媒体特约专栏作者。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分享原创干货:亲子育儿、情感励志、女性成长、和旅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