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读书心理

变“受护”为“守护”

2024-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日月心语1

2024年5月8日

这一段,话题最多的就是防溺水工作。

防溺水开展的常规工作,无外乎教育、宣传、管控等措施。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疏漏,造成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引发一连串的追责、问责、惩罚,无论如何,也不能挽回鲜活的生命,无法弥补家长失去亲人的苦痛。

坐下来细想,教育也用心了,宣传也到位了,管理尽心尽力,为何还不能杜绝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受护”变为“守护”。

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把现代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融入安全教育中。

变“受护”为“守护。要深挖教育因子,变浅层为深层。我们所做的一切,孩子都是被动接受,是被动的被告知,根据少儿心理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规律,记忆是暂时的,遗忘才是正常。因而,对孩子的防溺水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教育、实践教育、现场教育,把教育现场移至溺水区,这样的教育更深,更能融于学生的身心。效果一定胜于磨破嘴皮的说教。

变“受护”为“守护。要重视身心体验,变阻堵为疏导。大禹治水给我们启示,治水疏导重于阻堵。防溺水也是一样,我们过度的防护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经不起风雨,没有生活经验,不具备防护说要求的高度。因而,在防溺水教育中,我们重点做的不是阻堵,而是坦然面对,进而疏导,让孩子们经历过、了解过、体验过,有了这些认知,便会铸起自我防护墙,有效推进防溺水工作的开展。进而解决防溺水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

变“受护”为“守护。要学常识会急救,变要我为我要。孩子只有具有了防溺水常识,才能积极应对,孩子只有掌握溺水急救方法,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因而,我们在做防溺水教育宣传中,要中心下沉,落地。少一些口头说教,多一些实际操作,对孩子少说一点不,多解决些怎么办,有了这样的在这样的环境,孩子就会拥有这种思维模式和做事风格,就会改变自我身份,自我站位,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像我们在好习惯评价中,把通常老师、家长、同学、社会等一群人围着孩子评头论足的评价体系,改为孩子自我评价,评价同伴,评级家长的评价体制。也就是改变了评价的主体。同理,我们也要在防溺水教育中,改变孩子的角色,改变孩子的视角,改变孩子的身份。变要我为我要。

变“受护”为“守护”。是改变当前防溺水工作瓶颈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困扰我们此项工作的新思路。只要我们能理解精神实质,就会别有一番洞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