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的温情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劈材,喂马,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隽永的温情如果我是海子,我就今天就开始和每一个朋友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喜悦和烦恼。何必要等到明天呢?
最近有个真人秀很火~读信。读前人留下的书信,重温跨越时光的柔情。读的一塌糊涂的感动。我觉得感动是必须的,过度是没有必要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赶紧回家提笔,给他(她)写一封信吧。
从小学开始投稿写信,断断续续到今天,从未间断。那会的理想是做个作家,所以给各种杂志社投稿。邮费花了不少,文章好像从没怎么中过。直到初中才在《中学生》杂志发了习作,大有扬眉吐气的赶脚。可见,我写信的功利心好像还是比较重。
古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的往来是为了信息的传递和交互。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以社交平台为载体,让信息的交互变得便捷快速。而在快捷中流逝的正是传统家书上的情感的凝聚,仪式感的缺失。经常会有含泪泣血之情感,正襟危坐之姿态,研磨腾笔之尊重,浮现出的是牵肠挂肚的字字珠玑,折射出对方的音容笑貌。如果以时间为衡量情感投入之单位,无疑是具有难以论处的厚度。快速的交互是极为情绪化的表达,同时还缺失了传应的期待感。
记得我的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在我的中学时代,每年的春节或者我处于低谷时都会用他仅有的文字给我书写一封家书,然后工工整整的折叠在我的书桌上,等待着我的不期而遇。而当我读到不时涌现错别字或拼音的书信时,会蔚然一笑,觉得真的难为父亲大人了。而今回忆起,真的有着父爱如山的感觉。流淌的正是父亲对我的滴滴关爱和寄予的厚望。当我现在偶然翻到当初给我写的书信时,好想说,这个春节里你会不会出现呢?当我向他提出这个要求时,他却说,你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我的教化,知识文凭也早已超越了我,你就不要再为难我了。也许我在勉强,也许我在留恋,也许我在期待,也许我在回忆。但我知道,闪耀着智慧年轮和满是心血期待的你,已经不在纸面上,而已经镌刻在我的心坎里。
我不再期待父亲给我的留言,而在期待朋友给我的回复。每到一个节点,特别是毕业的时候,会给重要的朋友修书一封,祝愿彼此前途似锦,缅怀一同渡过的年华。而当我的信件发出后,就如信鸽出笼,在漫漫的期盼,有一天信箱里也会有我的回信。当我偶然收到回信时,简直喜极而泣,然后坐在阳光下,反复捧读,爱不释手,最后珍藏在一个盒子里。给朋友回复一条信息,来信已收,恭祝安好!
而我写信的抬语经常是,见字如唔,近可安好?因为夹杂着文言,还有人跟我抱怨,下次能不能都用白话文,甚至说不要这么感情真挚。我真的有些哭笑不得了,然后一如既往。书信除了祝愿和回忆,经常还会用来学习交流和澄清误会。跟我的校友,主要在学习观点和方法方面会进行交互。而当我跟朋友出现误会后,通过书信的交互有时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功效。记得我跟一个朋友误会,心结难解。于是开始飞鸽传书,进行了三个来回,终于把一些难于启齿的事情通透的表述清楚了,让彼此的坚冰消融。当我们再坐在一起的时候,相视一笑,大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洒脱。
如果说因为现在信件投递收发的障碍,则是容易丢失。平信易丢,挂号信则比较稳妥。一般发出信件后,与对方提前沟通,注意接受会比较稳妥,不然容易错过。最为坎坷的一次经历,是我表妹破天荒给我来了一回新年祝福信,不知道我在哪个班,哪个校区,直接写了学校就投递了。最后我在两个收发室里找了半个月,在一堆等待无人认领后准备处理的信件里找她了她俊秀的信封。她还给我做了个折叠信,洋洋自得的告诉我,最近学习多么卖力。我真的是又爱又恨,傻的可爱的丫头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才必须采取提前知会的方式,也让期待感提前到来了,惊喜感失去了强烈感。最为惊喜的是我收到毫无准备的明信片,安静的躺在书桌上,仿佛从天而降,一道灵光涌现。幸福感无以言表。
传统之所有传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文字的力量随处可见,但是这样可以穿越时光的符号也许会越来越少。科技不该成为符号减少或者消失的理由。如果说,愿意在今天认真去书写书信的人是个很怀旧或者很柔和的人,那我一定是其中之一。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了我的来信,请你不要诧异,那是因为我真的在思念你,记得最好给我回信。如果你可以让我认真的给你写信,那你对我来说,一定是至亲至爱,我非常在乎你!
时光不老,年华易逝。唯有温情脉脉的文字,可以见证我们的往昔。我愿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隽永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