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感情的破裂,是因为我们不会平衡 | 《追风筝的人》精读第2天
长假第三天,你在哪儿?已经在景点里,还是决定错峰出行,等过几天再出去玩儿呢?
无论如何,坚持和阿谷君一起听读的你,很棒棒了~
在昨天的阅读中,我们了解了阿米尔和哈桑之间不平等的友情,体会到了哈桑对阿米尔无私的奉献。
许多朋友用心地在后台留了言,在这里,阿谷君选取了两条,与大家分享:
@踏雪寻梅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它的基础都是“平等”,否则,我不认为那是一份真正的感情!
@●_●从前的我
真正的友情是平等的,是双方都付出了真心,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是互帮互助,而不是一味索取,可以说付出和取得是统一的,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会给你打气,而你在他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他怎么样了。
那么,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的友谊,后续会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精读,一探究竟。
风筝改善了阿米尔与父亲之前的关系,但它也即将改变他与哈桑的人生轨迹。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传统。
人们在那一天,放飞自己的风筝,并用线切断他人的风筝,坠落的风筝则归追到它的人所有。
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于切断对手的风筝;哈桑则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总是能够最快、最准确地追到最后掉落的风筝。
1975年的斗风筝比赛,据说是25年来规模最大的。比赛前,父亲向阿米尔表达了希望他拿第一的想法。
阿米尔在之前的好几次比赛里差点儿就拿到了冠军,或许,赢得比赛是一个能让父亲对自己刮目相看的好机会。
比赛那天,阿米尔一只一只地割断别人的风筝,双手上满是伤痕和血迹。僵持到傍晚,只剩下两只风筝。胜利近在眼前。
这是唯一能让他被人注目、让父亲满意的机会。
他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割断了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线,成了冠军。
但这还不够圆满。比赛最大的奖励莫过于追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
哈桑出发了。飞奔到街角处时,他停下,转过身,露出哈桑式的微笑,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做到了。但在回来的途中,却遭遇了麻烦。
等待许久的阿米尔,不知道结果如何,焦急得很,便出门寻找哈桑。彼时,天已经要黑了,街道上空荡荡的。阿米尔听到一条僻静、泥泞的小巷子里有动静。
那是一条死胡同。
躲在拐角窥探的阿米尔看到哈桑站在巷道末端,摆出防御的姿态,身后的土堆上摆着那只风筝。
而挡住哈桑出路的人,则是此前曾和他有过冲突的阿塞夫一伙人。
阿塞夫想要哈桑交出那只风筝。
哈桑眼里满是恐惧,但他依然拒绝了。因为他答应了阿米尔,一定要把这只风筝带回去。
阿塞夫被拒绝了,又被哈桑投掷的石块击中了额头。
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扑向哈桑,把他按倒在地,而后,阿塞夫强暴了哈桑。
阿米尔目睹着这一切,却没有挺身而出。因为他害怕阿塞夫,更因为他觉得,为了赢得爸爸的心,作为哈扎拉人的哈桑,或许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被强暴后的哈桑,衣服开裂、沾满泥土,双腿摇晃、滴下血滴。但阿米尔假装没看到,接过风筝,回到父亲身边,接受着父亲的赞美和爱护。
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和父亲的关系好多了,但他心怀愧疚,无法面对哈桑,过得很痛苦。
有一天,他向父亲传达希望能把阿里、哈桑解雇的想法,却被父亲痛斥一番。
父子间好不容易融洽起来的关系,再次跌入谷底。
阿米尔多么希望哈桑能够惩罚自己,不论是打自己一顿,还是狠狠地骂自己,都能让他心里好过一些。
但哈桑“纯洁得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他丝毫没有责怪阿米尔的意思,这让阿米尔内心承受着更大的煎熬。
于是,在13岁宴会过后,阿米尔把昂贵的手表和大量现金放在哈桑的毛毯下,陷害他偷了东西。
因为父亲生平最憎恨的行为就是盗窃,他曾说过:“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但是,当哈桑眼睛红肿,承认了偷窃时,阿米尔不仅确信哈桑知道真相,更为父亲说出“我原谅你”这句话感到惊诧。
可是,尽管父亲愿意原谅哈桑,他嚎啕大哭,不断挽留他们,但知道了一切事情的阿里,毅然决然地带着哈桑离开了喀布尔市。
此后,阿米尔和哈桑的人生再没有交集。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这句忠诚表白,令多少人内心触动。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
哈桑学会的第一个词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而是“阿米尔”。
这意味着他这一生和阿米尔都无法分割。
哈桑把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
阿米尔想出一些“熊孩子”的坏主意并实施后,承担责任和惩罚的是哈桑。
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哈桑永远冲在最前面,承受拳头、辱骂,保护着背后的阿米尔。
阿米尔取笑他不识字,他没有丝毫怨言。
哪怕阿米尔躲在角落里看自己被凌辱,污蔑自己偷窃,哈桑依然选择原谅他。
哈桑的一生,是忠诚、正直、充满爱意的一生,也是为阿米尔奉献、牺牲的一生。
他的一生,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赞美他是小说里最善良、最完美的人,体现了人性中的大善,却与民族、宗教和等级无关。
但是在我看来,哈桑并不完美。
不完美是因为书里的他太完美,以至于让人觉得不真实。
他忠厚善良、心中满怀着宽容和爱,但他缺乏对人性之恶的理解、缺乏对自我保护的戒备之心。
他的一生,既可以理解为爱、为友情奉献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炮灰”的一生。
有一位知名心理学家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提出了一个概念:“爱的炮灰”。
他认为: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 “我愿意为Ta做任何事”。
哈桑就像是阿米尔的一个影子、或是炮灰。
从阿米尔大段的内心独白里,我们知道,其实阿米尔并没有真正地把哈桑当成朋友。
这一点,连作为外人的阿塞夫都清楚地感受到了。所以他才会在哈桑说“阿米尔少爷是我的朋友”时,嘲笑他在心存幻想。
对此,哈桑不可能没有任何察觉。
或许正因如此,他的内心是恐惧的、是担心的,他害怕阿米尔会厌倦自己。而他的担心,却并非毫无来由。
绝大多数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在很多时候,无条件付出的爱反而会成为套在被爱者脖子上的套索,你爱得越多、奉献得越彻底,对方却越觉得喘不过气、越难以面对。
就像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强暴后,懦弱地逃走,但哈桑却一如既往地对他好、没有埋怨,被打了也不还手。这只会让阿米尔觉得更沉重。
小说里可以有哈桑这样的人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哈桑”更需要爱的,不是阿米尔少爷,而是他自己。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弥足珍贵的、都不应该成为他人的影子和牺牲品。
正如艾默生所说的:“你的善良必须要有锋芒,不然等于零。”
在阅读这部分的故事时,我们会看到,步入少年期之后,“风筝”所代表的是“自私、怯懦、背叛”等负面的情绪。
为了获得代表荣耀的风筝,阿米尔放弃了哈桑的尊严。
那只风筝挂在家中,痛苦和愧疚时刻折磨着他,但他并没有在当时就赎罪,反而一错再错,并最终污蔑并赶走了哈桑。
那么,阿米尔和哈桑此后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的呢?明天我们一起继续精读。
【今日话题】
看了今天追风筝的故事,你怎样看待阿米尔的行为?你是否认同哈桑为了阿米尔愿意放弃一切的做法?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如果你喜欢麦家理想谷的“陪你读书”栏目,也可以写下你想对谷主麦家说的话。
麦家理想谷正在奖励爱读书的人。我们发起“七天陪你读完一本书”活动,有名家导读,原创音频的精读小组,欢迎你加入。早上7点30分,陪你读书15分钟。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邀请更多好友参与《追风筝的人》精读,即有机会获得价值30元的咪咕阅读卡喔 ~
国庆期间,麦家理想谷正常开放,欢迎爱读书的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