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功利,多点自由 --高屋建瓴的地理学

2018-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吉思培

人生的终点一望即知。在人生短短的历程中,有时常常会感觉自己无比强大。然而,如果能够站到某种高度去看,或许你会发觉人类,或者很多东西,都变得十分渺小。想要获得这样的视野,人要借助某种途径,比如旅行,比如思考,比如读书。


我对地理学产生兴趣,来源于我的一位老学长。

此兄台像很多人一样,并不是自己选择的地理科学,高考填报志愿时,勾选了“服从调剂”,结果阴差阳错间学上了地理学。可他的心态比大多数人好得多,经常听他说这一句话:“不是我选择了地理学,而是地理学选择了我。”学长Z在地理学的路上,一路从本科,到硕士,再到美国攻读博士、博士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成为业界顶尖。很显然,他对这个学科十分热爱。能够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成事业,他是幸运且强大的。“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你给我一块石头,我就能告诉你它的年龄,也能告诉你它能变成什么。”为了验证老哥这句话,当时我差一点就跑到楼下随便捡块石头让他看了。

这又让我回忆起我高中时期的地理老师。

这位老师可能是刚从师范毕业,头发常常凌乱,镜片背后的眼神颓唐游离,总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的上课简单的很,拿起高中地理教科书,直接大段大段地读下去,把头埋在课本背后,从不提问,也很少与学生做眼神交流。需要写板书的时候,一笔一划工整地在黑板上把要点抄写下来。于是教室就成了瞌睡场。好在他有一个好处,下课从不拖延半分钟。我猜,或许他是对自己的境况感到郁郁不得志吧,毕竟地理学并非主科。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这个老师给我的记忆,以及我对老学长的回忆,让我不断重新审视地理学这门学问。为何同样的学科,不同的人讲述起来却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看你是否喜爱这门学科。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特意地读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书籍,比如《地理学与生活》。

地理学,算是博物学的一个分支。中文里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人的博闻强识。而地理学又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将宏观的地理学与微观的人类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解答了我们很多疑问,也会让你对周遭这个世界有种重新认识的感觉。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从地理学上看是显而易见的。地理学,就是这样一门让人高屋建瓴的学问。

一直印象很深的记得,以前在网上有个视频,是柴静与科学家丁仲礼关于气候变暖的对话,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对话中的一段话让我记忆尤深,丁院士说:“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这就是跳出人类物种的视野,站在地球的高度,用以亿万年为单位,才能发出的声音。

如果闭目塞听,人类太容易陷入自大的境地。所以人类要不断地求知。这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特权。人类望向浩瀚的星海,于是有天文学;人类将目光投向地球,于是有地理学;人类观察周遭,于是有生物学;人类审视自身,于是有人类学、医学等。每一个门类,都朝着回答某些终极问题迈进——“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无论答案是怎样的,深入思考这些问题,都能让我们保持一颗敬畏的心。

以这样的态度学习,那么你的心灵越不会因担忧功利而枯竭。

在清朝末年,魏源提出破除闭关锁国的限制,去“开眼看世界”。他编写了《海国图志》,系统的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理学,作为任何一个时代中最重要的通识教育内容,都是我们开眼看世界的必然选择。

洛夫克拉夫特说过,“我们都是广阔空间里的流浪者,漫长岁月中的旅行家。”尽管我们被城市的钢筋丛林所束缚,但有空时不妨翻开书卷,通过地理学,去看看那绚丽缤纷的花花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