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你,一定也做过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三七写作营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奖励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无奖励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实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德西效应将人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降低了内在满足感。
有位老人就利用了“德西效应”成功解决了自己的大难题。
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老人非常享受安静的在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心里很想把这群小孩赶走,但是这草地毕竟是公共设施。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会来玩的更开心。怎么办呢?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老人的反对,无形中变成了孩子在“踢”这个行为上的内在成就感。所以,大人越反对他们踢得越欢。老人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物质奖励而玩”,也就是把“踢”这种行为的反馈转移到物质奖励上,从而让行为本身和外在的物质奖励建立起了联系,而他操纵着物质奖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过程中加以渐变理论的应用,孩子们顺利“中招”。
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像不像是我们家长?而物质奖励,像不像是我们给孩子的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孩子上幼儿园时,可认真了。老师教了一个新东西,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盯着看,认真听老师说,自己也特别愿意探索事物之间的规律。但孩子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动力反而削弱了。
两折本质的区别就是,学习内容的适应性。有些内容是跟我们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可以学以致用,这样的泥工,孩子学习起来就特别起劲。
这样就要求我们要帮助孩子把学习动机和生活连在一块,从单一到多元,让孩子的兴趣广泛,建立各个方面的联系,从学习本身出发,给孩子建立内在学习动机。但如果这时候,我们添加了外部的奖励和评价,则把内在动机外部化,反而削弱了孩子学习动力。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怎么去外部奖励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去建立属于她自己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