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1)

2023-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杏子Pin_cha

1、传播的特性包括【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助记:行为和形态都很及时)

2、传播和COMMUNICATION

(1)相同: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2)相异:后者含“运输(货物或人)”及“(双向)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3、【“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4、【“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典型的如各种庆典活动,往往偏重其仪式感,而非信息性。【“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5、时装模特身上的漂亮衣服,这本身就是信息,即【实物信息】;如果人们用语言加以表述:“这衣服真漂亮!”则成为【口语信息】,写下来,是【文字信息】;拍下来,就是【图像信息】。

6、【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7、较有代表性的划分“人类传播”类型的方法有:【二分法、四分法】。(手段、规模)

(1)按照【二分法】划分: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优点是【简明扼要】,缺点是【过于笼统】。

(2)按照【四分法】划分: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即参加者的多少、空间的大小)】为着眼点。四种传播类型由【小到大】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3)I和me、主我和宾我的对话,包括出声和不出声的全部心理活动属于【自我传播】。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自我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4)【人际传播】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

(5)很多人同意这样一种观点:【管理即传播】。也就是说,任何组织能否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类传播】。

(6)从【传播的规模和性质】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属【社会传播】,而自我传播属【非社会传播】;它们之和,即【人类传播】。

8、传播的类型:

9、传播过程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这可称为【传播的三个最基本要素】。

10、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互相关系。所谓“【过程】”,即食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这实际上是对“结构”的一种【动态表述】。所谓“【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如果说“【理论】”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概括,则“模式”就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或方法。

11、传播的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模式(7W)】以及【申农-韦弗模式】。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与【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图式相比较,5W模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将【“信息”(内容)改为“讯息”】,二是【增加了“媒介”和“效果”】

(2)作为传播过程的结果,“【结果】”往往既是出发点(动机、目的),又是归宿(意义、价值)。

(3)R.布雷多克为5W模式添加了【情景和动机】这两个环节,被称作“【7W模式】”。7W模式改善了5W模式的【孤立性】,而未改变【单向性】。

13、在申农-韦弗通信模式中,多了一个【“噪音”】环节。这可以说是传播过程中的不速之客。

14、申农-韦弗模式的新颖思路,给我们种种有益的启示。遗憾的是,它也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5、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和【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16、社会系统模式包括【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7、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强调“工具性”的学者,可举出【E.托尔曼】,他称人类的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强调“消遣性”的学者,以提倡【“游戏理论”】的【W.斯蒂芬森】最为典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