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毛毛雨1
昨天晚上,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习作作业:身边的美好。学生交上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欣赏,然后给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优秀作文交流、讲评。因为是来自学生的亲手习作,又加上内容真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也结合作文内容进行选择事例、如何开头结尾、标点符号、细节描写、甚至语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指导。不知学生受益多少。
反思平时的作文批改,老师一本一本地阅读,写批语,一个班的孩子40多个,想一想这份作业有多大的工作量,得花多少时间。关键是学生在发下作文后能仔细看吗?能看懂吗?能根据老师的评语进行修改吗?只改改错别字罢了。作文的评改流于形式,学生真正受益少。
如果老师讲评后,再引导学生小组评价,每个小组的几个成员,按学习水平分工,有关注字词的、有关注标点符号的,有关注语句的,还有关注事例的等等。在批改的同时,也学习了别人作文中的长处,学生在别人作文中发现的问题以后在自己作文中就会避免。学生会批改作文了,也就会写作文了。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的课堂时间,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