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咨询故事37||别再对孩子说“不许哭”了,不许哭是内心最
1.
身为母亲,越来越觉得育儿就是一种修行。
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事总是带给我许多感触,那些反复发生的,让我内心翻江倒海,或是深深被刺痛的感受,最后我选择找一位心理咨询师一起去探索。
这次说起的是,每次女儿哭泣,我公婆的第一反应就是压制住孩子的哭。
孩子一哭,我公公就会拉下脸,用一种不常见的凶狠表情,压低声音吼道:“不准哭!”。我婆婆则会先哄上两句,如果孩子还是哭,她也会立马黑脸,尖声说:“哭什么哭?不哭!”
看那样子他们一分钟也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恨不得这时孩子变身机器人,他们可以立马切断电源,或是按一个按钮,把孩子瞬间石化。
孩子看到他们二老的反应,也总是会停顿一下,接着就听到哭声里夹着委屈的呜咽声。
我内心瞬间升起巨大的愤怒,熊熊怒火在心里燃烧。
但当下我并不理会公婆他们,而是强压住怒火,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女儿身上,安慰她,用手抚摸她的背,轻声问她此刻需要什么,我尝试弄明白她为什么哭,然后问她我做什么能让她感觉好一些。
孩子开心起来之后,我心里的这股气还是无法消融。
我公婆的表情和禁止哭泣的呵斥还不时浮现在我眼前。我的愤怒,难过,伤心,恐惧……还有各种说不上来的情绪杂揉成铅球一般,压在心口。
2.
在咨询室里说完这些,我突然体会到之前不曾感觉到的,愤怒背后的东西是:不被接纳。
女儿的情绪被否定,被禁止,激起了童年时期一直伴随我的不被接纳的感受。
从小我是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的,而我的哥哥则是跟着父母在城市长大。
我的童年有很多的委屈,也曾有许多次哭泣,虽然没有人呵斥我不要哭,但是似乎所有人也是反复让我不要哭了,别哭了,没有一个人问我为什么哭,没有一个人尝试着理解我的哭泣,为我说上哪怕一句话。
当时的我多么渴望有个人能问问我为什么哭,能够陪陪我,安慰我,听我诉说我内心的痛苦和委屈。
但现实是,在我身边的人眼里,哭泣就像瘟疫和恶疾一样,大家都避之不及,都想用一切方法把它消灭掉。
后来,我不当着别人的面哭了,我躲在厕所里哭,蒙头在被子里哭,因为大人的反应让我感到哭泣是羞耻的。
我也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痛苦和难过,学会在别人面前戴上面具,但我终究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留下来。于是我慢慢又学会了强颜欢笑,让眼泪只在心里流。
直到我当了妈妈,我选择去做一个在我的童年里从来没遇到过的人,一个可以接纳哭泣的人。
我意识到自己在实现幼时的愿望,给予孩子我不曾拥有过的,弥补自己的缺憾。
但是我还是感觉很愤怒,很委屈,公婆对待孩子的态度像极了我小时候身边的大人,相似的体验唤醒了我内心那个一直委屈哭泣的小孩。
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我感到整个咨询室都弥漫着我的愤怒和悲伤.
当我抬起头看对面的咨询师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是低着头的,我不敢看她的眼睛。但我感受到她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没有闪躲。她在专注地听我说。
这一瞬间我被击中了。
没有人打断我的话语,我可以流畅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全部,没有人压抑我的情绪,我可以自由地将它们倾泻出来。
这些都是我的成长过程中极少有的经验。
在咨询室这个容器里,我如鱼入水,自由摆尾,把一直蜷缩的自我舒展开来。
之前的我只能呈现自己好的,欢喜的的一面,所有的在外人看来坏的,或者在我的想象中不被认可和接受的,我都要隐藏起来,我内心的恐惧是:一旦我表达那些不被允许的,就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就像在犯罪一样。
这让我在和人的关系中总是有所保留,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不好”藏起来,只去展示自己好的一面。
但是在咨询师这里,她可以兜住我的各种“不好”,我可以尽情展示,如同把阴影的部分拿出来摊在阳光下晾晒。
同时我意识到,在与人相处中,不管对方能否接纳我的所有情绪,但最起码,我可以不去压抑自己,我可以允许它们出来,而不是主动藏起来,为之羞耻。
3.
去咨询之前,吃早饭的时候,老公跟我说去年日本的旅行是多麽的美好。我问他记不记得我们曾大吵了一架。他说一点印象都没有。这让我非常震惊。
咨询师让我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忘记。
我的理解是,他不能承受那些不好的,所以他把那些不愉快的体验都丢到了潜意识的垃圾箱了。
咨询师则补充说,他忘记也说明他兜不住你的愤怒,你记得他的愤怒和生气,说明你接收到了他的情绪,但是他全忘了,这说明他没接收到你的。
这句话点醒了我,为什么有时我跟他生活似乎好像是自己在生活呢?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谈论过那些吵过的架呢?为什么当我说起一件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事时,他经常会“失忆”呢?
我想起公公在对女儿说“不准哭”的时侯的样子,他就是兜不住孩子的负面情绪的。
我婆婆也是,她要快速转移话题,抹掉让她不舒服的哭声,她对哭泣似乎有很深的厌恶,甚至恐惧。
我觉得生活在双重打压下的老公,是绝对不允许表达他的负面情感的。
然后他就只好启用更强烈的压抑机制,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别人的负面情绪统统忘得一干二净。难怪他经常说自己好压抑。
这一刻,我发现对他多了一份理解。
也许正是我体验到了被接纳的感觉,所以对身边的人也愿意多一份理解和接纳吧。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机构 匿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