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见解与洞察
2018年9月
1. 职商
人需要有情商、智商,同时也需要有职商。职场中,不要以通知的形式地向领导请假,应该事先说明原因,给双方商榷的空间。(生活中需要征求他人意见的事情,处理方式也是一样的)
2. 朋友圈
看一篇微信文章说汪涵先生删掉了范冰冰、陈坤的微信,为了社交的纯粹,随后文章继续为此举寻找理由,各种合理各种鸡汤……
事实上,盲目地跟从意见领袖和看这些无脑鸡汤文并非是个好选择。弄清社交带来的困惑的原因很重要,删除好友并不可取,从工具属性来说好友列表就是一个安静的通讯录,即使是联系不多、不熟悉的好友也不至于要删掉联系方式。我更相信真正让人困扰的是社交心理学中的FOMO现象,这种现象的发源地来自于朋友圈并非通讯录。不删好友又想避开FOMO的一个不算最好但挺有效的方式就是屏蔽掉朋友圈中不熟悉的可有可无的「好友」的动态,实施之后,效果非常好。
3. 有趣与口才
一个有趣、睿智、应变能力灵敏的人,在受人钦佩的背后,除了一点天赋,还包括了他日积月累的读书,思考、训练和练习,这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很多人赞赏马云、罗永浩面向公众时的口才,其实细心观察,他们在平时读了很多书、见过很多世面、认真做事、经常思悟、经常练习到口头表达能力。
4. 优越感
很多时候人因为“在行”、因为持有额外的专业信息和思考能力而对“无知”的人产生优越感,但他人没有这些“知”并非完全是他们的错,比如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和耐心(或智力)去了解转基因优劣、去分析中医和风水真伪、去洞察人性和心理、去思考手机的好用和人机交互…与其带着优越感去伤害对方的信仰,不如宽容耐心和理解。毕竟比争辩出结果更好的相处方式多的是呢。
5. 公众讲话
面向公众场合讲话如果特别紧张或者预感到自己将会特别紧张时,不要一下子让自己假装很轻松和幽默且带着一副假笑,而是先要控制自己,先变得严肃和冷静,这时候关于演讲和发言的思路才会变得清晰,等进入状态后抖机灵和讲段子才能更有节奏。
6. 公关危机
当一家公司出现公关危机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声讨的对象时,舆论操作者可能会无耻地蹭热度,引起部分缺乏独立思考的人的关注和继续讨伐。比如在滴滴出行遭受顺风车事故舆论危机时,有新闻报道「滴滴又出事,快车司机无证驾驶?」,事实是某位滴滴司机因为太累在接客过程中让无驾照的乘客驾车,刑事责任上与滴滴无直接关系。但是由于最近滴滴出行的事故,评论底下都是在跟风骂滴滴。这是企业公关避不开的一个怪圈,遇到这种情况(媒体碰瓷),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回应,越回应越糟糕,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处理事故、整顿业务和反思上。
一个反例就是在坚果手机R1发布(2018年5月15号)前,由于锤子科技的CEO罗永浩炒热度的高调行为,网络上盛传起他早年在微博发过的“精日”言论,公关影响比较严重。在5月12号,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那天,有网友发了早期他在大地震赈灾的善举,也许是认为这是个比较适合澄清的时机,当天的晚上他发微博澄清了自己的“精日”言论。可是发了之后,情况貌似更加的惨烈,这件事情引起了更多媒体的报道和讨论,更多人觉得他“精日”了。对于大众,蠢的有,但多数是正常的,只不过人们没有精力和耐心去详细的了解你的过去和缘由,他们会更容易被舆论和媒体引导。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谣言,也许选择不提,对一个企业来说更加的有利。当然,罗永浩老师的说法是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他有义务出来澄清那些伤害到公司形象的传言,这也是有必要的。但在这件事上,我更倾向于前者的做法。
7. 锤子TNT大屏系统
这一周开始一直用锤子的TNT系统进行写东西和看博客和娱乐。在此之前,觉得它基于安卓系统这一点很尴尬,比如平时开发软件的IDE和各种小工具都不能用。之后发现,下班后的学习/娱乐中,安卓(手机)能解决的已经占据了85%以上(平时我们的生活大多就是在手机上完成)。如果你是非软件技术类工作的从业者,看博客、写文章、做笔记、看视频、听歌、玩游戏、做Office文档,这一切在安卓软件上都可以实现的很好的体验,有些软件在安卓端甚至做得比PC端更好。当然,对于那些大型软件从业者,这一个系统完成替代不了他们原来的工作设备,比如软件开发、设计修图、视频剪辑、3D渲染。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还看到了像乔布斯说的点连成了线概念。几年下来,锤子科技推出的大大小小的功能——一步、闪念胶囊、剪切板、快捷短语、区域截屏、子弹短信、屏幕录像、锤子便签、精致的音乐播放器、桌面的多版块设计、应用板块加锁、图标重绘,所有功能的糅合起来,打造了一个高效、完整的系统,非常巧妙。
作为一个面世半年不到的系统,TNT还有许许多多的大问题,希望继续改进。
2018年10月
1. 抖音
人们好像更乐于把因为内心空虚导致自我荒废的责任推给外界因素和软件平台,如抖音、朋友圈、微博、直播、游戏。
想起美国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试验,他们把一只老鼠放在空荡荡没有玩具只有大麻和食物的箱子里,老鼠在饭饱后沉迷毒瘾,而把老鼠放到有其他同伴、玩具的有大麻的箱子里后,几乎不会或很少有沉迷毒瘾的老鼠;美国士兵在伊拉克战争中和战争结束后回归家庭的两个时期里对毒品的依赖也存在着这样的差异现象。
杀人的都不是刀,是人。抖音作为一个工具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也帮助了人们消磨了许多无聊、尴尬的时光。努力给自己创造或切换有积极健康的环境才是首要的,不玩抖音、不刷朋友圈、不玩微博固然是其中一种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但不应该因为自己驾驭不了干脆不用而以此产生优越感。
2. 环境与心境
人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很多时候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积极和消极并非他的主观控制,大悟大空无牵无挂或心有郁结情未了,是因见到的和感受到的左右着。操控和改变环境是愉快活着的首选方案,如果无能改变不了,制造幻觉坚持下去才是B计划。
3. 生活
当人意识到生活多数是冷的的时候,克制和吃苦便成了他余生的主旋律。
4. 读书的好处
读书的好处在于:他总能发现原来他的感受早已被世上某个人明白地说清楚了。他终于明白,他并不是一个独特的他,他只是他们中模糊的某个。——梁冬
5. 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差异
虽然长期以来只看电子书,但走进老哥书房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自我感觉良好。以致于在想,假如只能在「气质和静气养成」与「明智和解惑修炼」之间二取一,在这个聪明人占少数的世界,前者的优先级看起来是不是高一点。
6. 所谓文艺青年
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和以往一样关注点错位,文章让自己惊讶的是现在随便买张机票飞去西藏旅游或打个炮解放天性就可以被叫“文青”了。
记得在小时候,“文艺青年”是指那些博览群书、能诗能文、能洞察爱抒情、善感恋物、洁身自爱、闷骚阴郁的可爱人儿。现在他们反而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文青”了。
7. 矫情与荤段子
成年人们闲暇时的「娇情」和老男人们聚会时的「荤段子」都差不多,它们都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也都是需要把握分寸的,还有一点是人们潜意识觉得它们都是可耻的。
8. 语数英
长大后才深刻地意识从小学就开始设立的语数英三个科目是多么具有深远意义。英语太差,每次熬谷歌还没翻译成中文的官方文档总是非常痛苦,掌握后总会觉得如果它们是中文材料,用1/3的时间也许就能吃透。
9. 科技与重逢
国庆回家,老娘无意间提起她这几年一直想找回三十多年前的一位老姐妹。二十几岁时她们在开封一块打工,特别相好,后来回到家乡就失去联系,一直想念。刚刚老哥托人按村落和姓名查到了阿姨的电话,自己无意间按电话搜了下微信,竟然搜到了微信名、头像和本人信息一致的微信号,直接让老娘加了她微信。这个时代给上个时代的人创造了重逢,有时不得不感慨科技带来的变化。
10. 传销及洗脑
《魔鬼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很多毒贩都是和母亲一起居住(即经济无法独立),这些人会经常看到他们的老大戴着酷酷的眼镜从跑车里抱着一位美女走出来,对于他们,幻想和希望是参与贩毒的动力,即使风险奇高。而微商中的“恭喜某总喜提玛莎拉蒂一台”的套路也是类似的——给屌丝们希望。这些是掌控人性的技巧,本质上无可厚非。
褚明宇老师说的公式挺靠谱,人的幸福感 = 自己能预见到的未来 - 目前的状态,创业时那些善于给自己制造幻觉和美好未来并让自己彻底信了的牛人,往往更能坚持下去。而至于信了某些人某件信念导致最后吃亏和后悔的,只是跟阅历、智力和判别力等有关。
11. 老好人
大学时做过一两年的老好人,后来剖析到了一些结果。一是“老好人”大部分是缺爱、缺乏自我认同感、自恋的;二是人的行为和做事风格在同一个环境里是具有惯性的(比如在一个班级、公司里,人最初加入时的状态很多时候决定了之后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人对Ta的形象定型),一开始成为“老好人”,之后在这个圈子里脱掉这个标签很难。
改变的方式可以尝试几种。一是让自己足够忙;二是做好每件小事并习惯成功从而形成自我肯定(成功是指满足客观量化的评判结果,并非自我麻醉的感性鸡汤标准);三是多参考他人反驳,尝试接纳或驳回,形成坚定的自我认识,和本文前面作者提到的自我认知免疫力类似,有外界反复的干扰人的自我认知才能具备更强的抵抗力;四是尝试逃离原来的圈子(大学后的圈子基本可自己选,很自由);五是多读心理学的书。
12. 有趣与无趣
“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无关功利的惊喜。最近看叶三说夸一个上海人不像上海人是对他最好的夸奖…一个理工男竟能写诗、唱歌弹琴和审美,一个软妹子竟爱极限运动、说荤段子和耍流氓,人们或许会觉得他们是有趣的。
人们会因「令人愉悦的意外」觉得某个人有趣,这样的真相带来的另一个事实是,人们来到世间很难在每个领域都涉足且精通。在精通某个领域之前,尽管深知自己天赋异禀,做什么都能做好,也该克制住自身的「创作冲动」,避免过早成为万金油。在一个行业内专心、深耕和耐得住寂寞是关键的,与其说有趣比无趣更有趣,不如说先试着成为一个无趣的人,这是日后变得有趣的基础。
13. 留白
发现很多耐听的、抒情的歌在最后都会留六至十秒无声的片段。这一个手法很有意思,和幻灯片制作里的留白类似,在切歌前留出时间让人联想,回味,退出状态,而不是急躁地切到下一曲。
14. 酒精
-
每次喝醉隔天心情都会很低落,好奇查了下资料,说可能是因为酒精一定程度抑制了神经,导致肾上腺素分泌下降。
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人们见到的喝酒多的人多数是阴郁、严肃、爱端着的。 -
酒量好的人除了有分解酒精的基因优势,还有是他们的戒备心很强,连喝醉了也会维持意识确保自己到了安全信任的地方再晕死过去,从而有了“酒量好”的表现。这类人其实挺苦逼的。
这也是“跟喜欢的人喝酒,一杯就倒,跟不喜欢的人喝酒,千杯不醉”的缘由。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祖宗的洞察和总结太准确扼要了。
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有的人看了很多书,在心智明理上却没有很大进步。得到的结论大概是他们读的书不一定是好书,或者他们没有去思考或连接生活,但总无法总结得精辟。看到这话,瞬间觉得对了。一想这不是初中书本里的论语吗,当年白读书了。
16. 厕所
通过厕所的卫生和清洁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家庭、学校、机构、餐厅等单位是否高端。
17. 成为好老师
一个领域里的老人在新人入职或入门时,多数会下意识地打击新人,比如他们会说各种术语、不经解释直接使用业务专用词交流,比如在外企里用本可以不用的令人不适的中文夹杂各种英文单词的交流方式。等新人进入熟悉导致轻视期且适应环境后,他们也会带着优越感地接着对下一个入门新人打击,场面真的很难看。只是这些连他们自己也不会承认。想当个会带人的好老师,避免这个心理怪圈很重要。
18. 恐惧掌握
接触到一词,「恐惧掌握」。掌握者利用对方的恐惧掌控对方的行为。
想到之前说的几个事,一是健身房教练会在新人办卡后,对其体形和身体状态各种糟糕恐吓,最后引导其办私教课;二是医生会在业务空档期对患者的小病夸大其词,引导你做更高消费,比如做手术(当然,不排除有带着善意和正直的教练和医生);三是骗子会以家人出事、在刑事摊上麻烦等让人恐怕的事情上掌控他人。
这些算是技巧和方法论,客观上没对错。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前人的悲剧时,也会因为恐惧而在学习和工作上更加谨慎和用心。
2018年11月
1. 当Leader的料
人好且善良、脾气差又不懂礼貌,这样组合的人天生就是当Leader的料。
2. 智能音箱“女仆化”
看到锤子科技2018年秋季发布会上老罗谈到目前智能音箱“女仆化”的现象时,早有同感,比如听到小爱同学之类的智能语音助手跟“主人”用嗳昧的、甜美的语气交流时会很不舒服,但因为自己没有老罗那么强的表达力,总结不出“潜在平等意识”这类文明礼仪的用语。
但身边也有不少人很享受这种发号施令有自我优越感的操作,并且他们听到如此甜美和嗳昧的声音时,甚至感到特别愉悦。
当然,对于那些对”女仆化“音箱感到不适的人,他们的反方对他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称呼——”直男癌“。
3. 劝别人自信
生活中不该一味地劝那些缺乏“自信”的朋友“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缺乏支撑点且本我有自知之明而装出来的自信是虚无和令人不安的。真实的自信要有一个坚实的支撑点,比如思想的富有、受到爱和关怀的富有、工作学习经验的富有或者金钱财产的富有等等,总要有一样。比其劝别人“自信”,不如多分享点能让他们“自信”的经验和建议。
4. 和网友吵架
忘了是哪本书说的了。有篇文章列了很多项年轻人要慎重对待的事情,里面有刷抖音、分期付款、征信记录、跳槽记录等等,有一条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互联网和别人争吵。
网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就是其他人的智力、意识、阅历和年纪和自己是平等的。老罗好像说过,四十多岁的他在微博跟一个网友争论了几天,最后发现这网友是一名高中生,他感到特别羞愧。
最近褚老关于电竞的微博很热闹,开始自己看评论乐坏了,然后嘴贱也跟评论下的网友争论,最后的结局是自己和他们一起绕着玩文字游戏尝试用“狗”、“下等人”和发什么🐴图标激怒对方(觉得骂人还是直接说脏字最方便)。
人性的角度上,即使平时心态好还总自嘲,但当意识到别人不怀好意地拿着你在平时并不在意的词来羞辱自己时,人会因为感知到敌意而产生潜意识的攻击性,然后辩论未遂便直接开火,陷入愤慨的情绪怪圈。这也许是那位作者的论点。
佩服那些能扛得住争议的名人大V们。
5. 媒体整公众人物的手段和本质
把一个人一生的所有瞬间排列出来,总能从中挑出一个特写集合,让他显得猥琐、狼狈、奸诈和虚伪。
同样的,把一个公众人物所有的言论和举动记录起来,总能整理出很多片段大写特写,让他成为一个出尔反尔、频繁打脸、鲁莽无礼、背信弃义的老狐狸。
6. 动漫中人物自言自语的作用
好久没看《海贼王》了。发现路飞会自言自语说些废话(多数动漫也都是这样的),比如自言自语说“我现在要找个地方躲起来等霸气恢复”之类的。之前不理解为什么动漫的角色会这样显傻,即使是很凶残的大佬也会跟孩子一样自言自语。
这些话应该是给观众讲解用的,长篇连载的动漫恰恰需要让中途观看的观众快速融入剧情并「路转粉」。现在一想,很多在中途看也能吸引人继续追的影视剧也具备这种特点——通过精心设计让观众轻易地知道剧情的主线。
7. 吹牛成就人生与做领导画大饼
人的幸福感 = 自己能预见到的未来 - 目前的状态。按这条公式,那些在自己心爱的家人、朋友和支持者面前疯狂吹牛逼并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让其对未来充满向往的人,他们在吹牛那个时刻是光辉的。给他人输送希望和幸福感是美好的事情。
当然,吹的牛没有实现,就会透支他人的信任。“吹牛成就人生”方法论的论点在于,如果吹牛的是有强烈“荣辱感”的人,他会无法接受自己说到没做到,无法接受自己让他人失望,因此会焦虑地一直前进并把事情做成。
管理中,「画大饼」或所谓「洗脑」是无可厚非的,在艰难时甚至是必要的。至于最终做不做到、有没有做到,则关乎执行者的能力或人品。
8. 万能的劝解语
“行了行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和“行了行了,大过年的,…”这两个句式用来劝说一些小是小非的争执总能达到非常和谐的结果。前者几乎每天都可以用,实在喜欢。
9. 成为无趣的人
钱钟书老爷子说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以为是自己的创作才华”。
许多人把「不务正业」和逃避本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和类似「那个我做不了但我至少做了这个」的自我欺骗误解为是自己「多才多艺」和「有趣」。
当然,什么都去轻易尝试能在很多维度上扩展自己,但最终各个领域都是「半瓶醋」。任何领域都需要深耕和专一,不要为了逃避正职而去享受能轻易得到的「不厌其烦」状态,就像老罗说的“成功的人往往敢于去做自己害怕做的事情”。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之前,先试着变得「无趣」。
10. 一种活法
「露齿会微笑,呲牙会咬人」,这是一种多么成功的活法。
11. 《奇葩说》节目的认识
几个月前陪朋友看了半期《奇葩说》,主题是该不该有备胎。嘉宾就这命题讨论了一个多小时。
出现的情况是,当「正方」“辩论”时,偏向「正方」的支持者越来越多,当「反方」“辩论”时,支持「反方」观点的人又变多起来。
这很像公众号们今天说「别做鸡头,要做凤尾」,大家看完觉得“对的,就是这样”,过了不久另一个公众号说「别做凤尾,要做鸡头」,读者们又觉得这样甚有道理。
搜了一下往届辩题,非常佩服《奇葩说》的团队,因为他们定的辩题正是没有绝对答案、可正可反、有特别强的主观性的。这便出现了所有「辩手」说的话听起来都很正确的现象。
把《奇葩说》当个娱乐节目看,可以消磨时间,也可以得到很多聊天素材、话题,还有不少讨论的句式和技巧,但把某个观点当成金科玉律并想影响身边的人去践行,就有点蠢了。
12. 特定环境内不搭边的人可能成为亲密关系
在异国异地里潮汕人同乡会表现出来了“胶己人”(自己人)团结文化,很大原因来自于异地漂泊寻求同类的情感需求。就像两个人同时入职一家大公司,其他人各有各的圈子和伙伴,这两位新人很可能会经常一起吃饭聊天,虽然他们在品味、言行和三观上不一定契合。
13. 理解和学习社会学及心理学的意义
说来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写在人们基因固件里的,它并非是一种人为的发明和规范。但如果把它们剖析出来并结论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人性,从而更准确地洞察这个世界的样子。
2018年12月
1.年轻人聚会
年轻人聚会,如果彼此都充满沮丧和无奈,抱怨生活和收入,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共同陶醉的气氛,健康、积极。
2. 准确的废话
在身份和言论上,大学教授、政委、公务员和官员们面对具有争议性的课题时,要混着过日子的套路很简单——说一些废话就可以了。
比如对有争议性的科学热题可以这样说:“看时代进步到一定阶段就有相应变化,现在的认知不能代表未来”,对内部管理有分歧的方案可以这样表态:“每个团体都有它自身适合的方式”…
这些废话本是讨论的基础和前提,被拿来当做观点和态度,本质上可以很轻松地逃避争论、在身份上可以保持中立。这是大家为了生存选择的稳妥方式。轻车熟路后,这种发言风格甚至可以张嘴就来。
在“无畏又无知”的年青人眼里,这个世界不是靠这些真正无趣的人来改变和进步的。
3.朋友圈与KTV
朋友圈像K歌房,发动态的人像拿麦唱歌的,浏览的人像K歌房里的听众。
每个拿到麦唱歌的人想唱久、唱多点,并渴望唱完能得到别人鼓掌和赞扬。坐在座位上没麦的听众,面对正在唱歌的人不是很乐意鼓掌,会觉得无聊,但又得像模像样地赞扬一下歌唱者。
社交心理学的FOMO现象。
4.关于锤子科技近期所谓要倒闭的传闻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5.一直要显得正能量的人
每天都要显得正能量、对并不熟悉的同个人长期保持不减的热情的人,真的让人讨厌。
6. PPT与演讲的关系
如果一个PPT脱离了演讲,拷贝下来也能看懂,多数情况下它并非是高质量的。
7. 学历与教养
大学教的是知识技能和理论,跟脾性、教养和礼貌的培养基本无关。看能力和智商可以参考学历,看人品和性格参考学历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