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城市追逐梦想,还是留在小城市享受安逸?
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初中同学晒了一张照片,是她和几个同事的合影。点开照片,我发现在合影中还有另一个初中同学的面庞。她们现在都在那个家乡小镇上当老师,曾经同学,如今同事,看起来好不美哉。
合上照片,我不禁在想,如果我也像朋友圈里的这位同学一样,从上学到工作,十几或几十年,身边的环境不变,圈子不变,我怕是会疯了吧。
高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一个个子小小性格怯怯的女人,虽然已经教了二十年书了,但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第一节课时,她还是会紧张得脸红。她不喜欢教书,也不适合做老师,她会常常感叹如果当初没有学英语,没有做老师......也许今天,就都不一样了,末了,她会说,我现在就盼着快点熬到退休了。
那时候坐在教室里听着她这番话的我,总是会想,为什么,明明也就过了还不到一半的人生,怎可以说起未来,如此苍白绝望。
我一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变得那般,一眼可以望穿接下来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生活。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留在一个家乡小城,觅一份教师公务员这般稳定又为人称羡的工作,安度余生。
稳定这二字,在一定程度中也许是好事,但也会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不知不觉中,就变得麻木而疲惫。
去大城市追逐所谓的梦想,还是留在小城市坐享安逸,一直是朋友圈里热热闹闹的话题。去大城市追逐梦想的,不停地转发鸡汤,以此佐证自己的选择;在小城市坐享安逸的,不定时晒晒父慈母爱,还有家常便饭,一口暖汤,暗暗嘚瑟着生活的美和乐。大城市以北上广为代表,在大城市,接受第一手资讯,也呼吸第一口雾霾;小城市以家乡或家乡附近的三四线城市为代表,离家最近,但机会也少。
朋友圈里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回家乡小城,考教师的,考银行的,考公务员的;他们的步伐也都惊人的一致,有分到母校教书的,有和老同学又考到了同一个银行的......其实,这本也不意外,一般而言,如果上大学都在家门口的话,工作自然也不愿走远。毕竟,离家近的地方,离温暖也近一些;离家近的地方,就仿佛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在离家近的地方,还有父辈为我们积攒下的人脉,有诸事皆能的行个方便。
没有谁喜欢离家千里,只身置身于繁华却又冷漠的大都市,城市里的每一盏灯与你有关,又与你无关;没有谁喜欢离家千里,每天独自坐两小时的公交上下班,见证着城市的第一缕光与夜幕的降临,耳机里的不知道哪首歌,就勾起了淡淡的思乡情。
我们只是因为那多一份的公平,多一份的机会,忽略了堵到十八环的交通,忽略了PM2.5天天250的糟糕空气,选择了这个叫做大城市的地方。
我喜欢大城市的公平与机遇。虽说是金子便总会发光,但也要看你被摆在了什么位置。曾混迹在几个传媒求职群里,绝大部分新闻编辑或记者的岗位,都在北京,但只要你足够有能力,你便会有机会;而家乡小城,更多的时候,不看实力,更看人情。在大城市里,我可以接受最新的讯息,迎接最新的挑战,自由选择平台;在小城市里,可能甚至有些职位,他们听都未曾听说过。
我也喜欢大城市的相对冷漠。我已然受够了从小到大三姑六婆家长里短的议论,狭窄的圈子里每个人都能将你的那点所谓过去如数家珍,每个人都很“关心”你的薪资待遇婚恋状况,攀来比去是最大的乐趣与谈资。我希望我能隐形于城市之中,与想说话的人说话,做想做的事。
你在小城市过着说明书一样的生活,看第一眼,就知道整张纸写着什么。我去大城市过小说一样的生活,悲时哀哀戚戚,笑时怒放心花,但不知结局是悲是喜。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安逸,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精彩。
《奇葩说》“大城床or小城房”那期节目里,马薇薇曾说得好。那精彩不是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不是大城市丰富便捷的娱乐与生活,不是在家能淘天下宝,也不是出门能吃天下菜,而是会遇到一种东西叫未知。我们不知道我们会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甚至不知道掉到哪个坑里。我们人生的这本小说故事情节变幻莫测,不知道结局。
我希望我未来的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都有不能预见的精彩,我也希望趁着年轻,能去看看这大千世界,种种不同。
愿你在小城市生活安逸,愿我去大城市逐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