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之四

2023-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Xh伍月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那么,人际关糸的“终点”在哪里呢?那就是“共同体感觉”。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一一也就是共同体一一做着贡献。

  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我”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凡是执着于“我”的人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我对他人的关心”。

  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已的位。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要靠自已的手去获得。

  当人一旦退休,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而己。

  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因为无论怎样,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不拘于眼前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为什么,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也就是说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一一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你刚才提到的训练的事情,正好象征了一种“表扬”背后的上下及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是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也就是鼓励才有勇气。

  那鼓励和表扬是不是一回事呢?答案很清楚。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

  如果考虑一下平等的伙伴给你提供工作帮助的时候,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例如,当朋友帮你打扫房间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应该会说“谢谢”。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

  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侯,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贡献”这个词非常沉重,非常简单的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为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

  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那么反过来说,对别人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了吗?

  因此,请不要为“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举个列子,假没您母亲遇到了交通事故,而且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你根本不会考虑母亲“做什么”之类的问题。你会感到只要母亲活下来就无比高兴。

  只要今天母亲还活着就谢天谢地。存在标准上的感谢就是这么回事。

  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一一跟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的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

    假设闲居在家的孩子吃完饭之后帮忙洗碗。如果说“这种事就算了”,快去上学吧!那就是按照理想的孩子的形象做减法运算的父母的话。如果这样做那就会更加挫伤孩子的勇气。

  如果能够真诚地说声“谢谢”的话,孩子也许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糸,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

  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假设你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工作以失败告终。这是谁的责任呢!难道是上司的责任吗?

  你就没有责任吗?不对,那是人生谎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

        (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