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说,你们很浮躁
开学整一个月,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
一次小测评,用数字说话。
见图(可以放大)——
数字会说话数字会说话。
数字说:“你们很浮躁!”
上图是三月语文测评的基本数据,我们班的。透过枯燥的数据,你看到了什么?
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为共通的问题而惊呼,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我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的浮躁,我的浮躁,我们的浮躁。
浮躁是什么?据百度讲,心态不稳定,行为不踏实。我说,浮躁是“心”安放的地方错了,“心”所归的家串了。
为什么浮躁?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客观原因。比如我是学生,我会说,题目太难了,同桌影响我,诸如此类。如果我是老师,我会说,活动太多了,孩子不好管,也诸如此类。
抛开客观,说主观。因为客观是事实,改变事实是另一个话题。主观是感受,是心态,能动性和调节性强,弹力大,他可以掌控在我们的手中,谈谈或许有价值。
主观原因也有很多,且因人而异。经历开学初的兴奋,向上走的那股劲慢慢地在平淡的日常中渐渐消磨,那份初心也在日起日落里归于尘埃。以生为例,开学后第二周,全班的状态是最佳的,无论态度还是能力。过了“高峰”,势必迎来“低谷”。而这“低谷”恰恰出现在三月语文测评中。师,何尝不是如此?
如何看待浮躁之气?
学期中段,师生的浮躁之气,实属正常。或许说,是另一种身心调节的方式。但,意识不到,任其蔓延,由其滋长,则属不正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何消解浮躁?
首先要清楚的是,人不可能完全解决浮躁,彻底归于平淡,除非身体消亡。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从班主任开始,逐步消解浮躁。由“班主任”开始,影响“师”,再由“师”影响“生”,“生”再影响“生”,形成一个互相熏陶的“场”,最终生长在教室的每一个人,能够意识到,渴望改变着,努力消解着。
也许可以这样:首先,坚定地坚守自己的教室和自己的课堂,别人的再好,也仅是别人的。其次,正视优势和不足。优势给予我们信心,而正视不足给予我们力量。前者,好理解。后者如何理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礼节》说的最好,因为不足,所以我们自反;因为困,所以我们自强。
上图的基本数据,可以看到些许的优势,但更多的是不足。没关系,这些不足,不正是教师“自反”和学生“自强”的最佳时机吗?
若想实现“自反“和”自强“,我们需要”知“,不掩饰,不悲观,我们更需要”行“,排除干扰和杂念,专注于自己的教室和课堂。
当这份数据出炉的时候,”知“和”行“,便已经开始了。
或许一学期结束后,又一份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说——
你们,温和中透着股灵气。
有光的日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