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做法可以借鉴

2020-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静心

20201125(平心而论675):苏洵的做法可以借鉴

        最近阅读一些关于苏洵的一些书籍,据史料记载:北宋文学家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占有“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人称“三苏”、“三探花”,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千秋佳话。正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网络图片(苏洵本人)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曾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他的文章,在语言上,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在结构上,精心布局谋篇,因物赋形,构思出工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曾巩在《苏明允哀词》中评论过他的文章如“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等,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这些名家的评论,肯定了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能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传说苏洵青年时游荡,一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他经过了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后来继续居家读书,就是在那段时间内,他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的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读书;在北宋嘉祐初年(也就是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文章(如《衡论》、《权书》、《几策》等),就把他推荐给了朝廷;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这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至第二年(1057年),其二子苏轼和苏辙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第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见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一直到第六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后来在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

        关于苏洵,史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就是说他在决定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他夫人程氏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记吃了,就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着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这一传说佳话,后来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出发,苏洵绝对是称得上教子有方;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以身作则;以前放荡不羁的逍遥公子,在有了儿子苏轼以后,才拒绝了玩伴朋友的邀约,坐下来悬梁苦读,浪子回头;在《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洵本人。

        据说苏洵在教育孩子读书上面苦思冥想了一条“计谋”,就是每当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时,他就悄悄的故意躲在一个角落里,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下去;等到孩子们发现他时,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把书合上,这样做故意挑起孩子们对书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以来,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来就智力超群的两个孩子,在父亲这样的教育陪伴之下,刻苦攻读,这就成就了史上的三大文豪!

        苏洵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气度和品质;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仅仅让他们专心阅读,还经常带领孩子们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如旅游、会客访友等等,让孩子们增涨见识,这样以来他们父子三人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到过的故事以及沿途欣赏到的风景,是他们的一大笔财富。正是父亲如此大的格局,才影响了孩子们的一生。尤其是苏轼,特别喜欢游山玩水,他曾在《前赤壁赋》中有一句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就是说“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比喻生命虚无,人生苦短,抒发他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在古代,一个家族要想不断的延续下去,越来越兴旺,必须重视子孙的学业,只有青出一蓝胜一蓝,才能成为书香门第,百年家族。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的家族家风。正是作为父亲的苏洵,有如此高的境界,才培养出了苏轼苏澈这样有成就的儿子;如果天下父母都能借鉴苏洵这样的教育方法,孩子一定是或成才、或成人、或成器!

    (附:其诗作:《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有触者犊》《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

散文:《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文集:《权书》《衡论》《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