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选择在碎片时间用功,我选择安静(上)
放眼望去,整个地铁上的人都在低头阅读。
伫立的人也好,坐著的人也好,他们全都不约而同地看著手机屏幕上的文字。
偶尔有几个人没有看著手机,他们戴著耳机凝视著远方。
既不看手机,也不听音乐的我彷佛异类,身处于制作精美的人偶工房内。
全都是因为其他人毫无生气的瞳孔,以及机械化的动作造成的。
自从「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开始盛行,父母们夺走孩子的玩具,并且不断用这是为你好给孩子上各种学前教育。然后这种观念影响到了所有的年龄层,一下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一天只睡三小时」,一下是「成功的人永远都在学习」,一下是「三天学完心理学」,最后是「每天五分钟一年后跟外国人对答如流」。线上教育产业已经乐开怀了,竟然有这么多以为能把时间换成能力的人存在!
这个问题就出在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只要我花时间,就该比别人强?
所谓学习还真的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多篇文章均表示,人是需要休息的。休息才能走更长远的路。譬如说忙碌不等于有效率
碎片化时间就该给大脑休息,连这都不放过的人,要嘛是被社会的浮躁影响,要嘛就是属于越来越多的成年过动儿。
(前方有大量心理学,不喜可以等下一篇文章)
按照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中的定义: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多动症)
A.在(1)或(2)中至少满足其中一个:
(1)注意力不集中:在以下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中至少表现出6个,并且已经持续至少6个月:
(a)在课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经常忽略细节或者粗心犯错
(b)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持续击中注意力
(c)经常不听人把话说完
(d)经常不遵照指示完成学校工作,家务或工作(不包含青春期对抗行为)
(e)经常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
(f)经常避免从事需要持续的精神努力的任务(如功课或做作业)
(g)经常丢失在任务或者活动中必备的东西(如玩具,作业,铅笔,书本)
(h)非常容易受到外来刺激分心
(i)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丢三落四
(2)多动冲动:在以下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表现出6个:
(a)经常坐立不安
(b)经常离开座位或者坐在并非预计的地方
(c)经常做出不合适得过度跑动和攀爬(青少年或成人,可能仅限于主观感受的躁动)
(d)经常难以静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e)经常忙个不停
(f)说话速度很快经常说得没完
(g)经常不经大脑思考就说出答案
(h)经常难以等待轮到自己 (像是没法忍受排队)
(i)经常打断或中途插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
B.这些症状要在七岁以前就已经出现
C.这些症状要在至少两个场合下发生(如学校和家里或者其他场合)
D.必须要有临床意义的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障碍的明确证据。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还把多动症当成孩童症,但其实大人也会得多动症,并且小时候没有痊愈的过动儿有七成会变成成年过动儿。成年过动儿包含上述的症状,并且可以预期患者容易与同事或家人发生冲突,容易因冲动而变换工作,容易开车超车和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
我想我既然都说了这么多,就再奉劝大家一件事。精神疾病不要轻易吃药!
这道理就跟不要轻易跟地下钱庄借钱一样,你以为就那么一点利息下个月还了就好,但是等到你发现的时候利息已经越滚越大。
或许我用精神疾病这样的字眼大家会有点紧张,其实我说的就是焦虑症、抑郁症和多动症这种。
譬如说多动症一般服用两种药物:
一是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利他林。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和易怒等。
二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托莫西汀。不良反应比较少,耐受性好,现在ADHD都是用这种治疗药物。通常是每天吃一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3-4周后才能出现疗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虽然利他林没有生理成瘾性,但它有精神成瘾性啊。白话的说法是,你一段时间不服用不会身体不舒服,但是每当你想要集中精神的时候你就想要吃药,你不吃药就没法集中精神──你会给自己一种这样的暗示。
我个人是不建议任何人只吃药,因为太容易药物滥用了。这不是感冒,不是吃颗药就解决的问题,需要和行为疗法一起。
不过既然你还有办法读到这里,就说明你并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相信我,成年过动儿顶多会看到「前方有大量心理学」那附近而已。另外,多动症不一定会有学习障碍,对智力也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