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2017-02-07 本文已影响172人
道临天下
很多人对太上的理解有歧义,太上看成太上皇,理解为皇帝,其实这是不对的,老子时代也没有太上皇。也有人把太上理解为老子,老子有称号“太上老君”太上,太上老君的称号是后人对老子的尊称。《礼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这里的太上就是指上古圣人,上古圣人都是有道的人,这里引申为圣人之道。全句意思是关于圣人之道,下层人民中间是有人知道它存在的。
本句连用三个“其次”,它们的关系是平等的。本章老子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对“道”的三种不同看法,没有递进关系,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看法的平行关系。老子那时的人们的看法和过了2000多年后人们的看法还是没变,所以说老子伟大,有先见之明。现在对道的认识也存在三种看法:有亲近赞美道的,有畏惧“道”的,怕遭到道的惩罚,有不相信“道”而轻侮“道”的,认为这样的道不存在,是胡说八道。
这里的三个对道的相信程度,对应着三种人,在四十一章老子告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亲而誉之之人是上士,他对道会勤而行之。畏之之人是中士,他对道会若存若亡。侮之之人是下士,他对道会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