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卡里.纪伯伦的散文诗集《先知》
最近我在看一些正面管教,儿童教育方面的书,其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警觉,那就是给孩子贴“标签”这件事。
刚开始时,是《正面管教》A-Z书中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们总是倾向于,给每个“不良行为”都贴上精神或行为的标签。比如:注意力缺乏多动症(ADHD),固执,分离焦虑症。而这些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的。
后来我又阅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P151),《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P53),《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P215)。在这三本书中,她们都分别谈论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这个话题。
由于上面四本书,都谈论到贴标签这件事,也因为我平常有点这个习惯,再加上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所以想到要写这篇文章。
我们时常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好孩子。笨孩子。好动的孩子。调皮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聪明的孩子。懂礼貌的孩子。这里有好标签,也有不好的标签。
先说说给孩子贴上不好标签这件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写到:世界上有许多辅导师和心理治疗师都指出过,人们大脑中经常回放一种声音,叫“磁带”,通常都是父母评价我们的时候,在我们大脑中留下来的印记,其效果往往是我们怀疑自我。
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在客观上,是对孩子做出一种负面的定义。我们自己都知道不好。平常却还是挺不住嘴巴。
比如说“笨孩子”,如果父母从经常小孩说:笨孩子。可能这句话就会像“磁带”一样,反复播放,进入小孩的潜意识里,小孩长大后,很可能认为自己就是个很笨的人。
再比如“坏孩子”这个标签。时间长了,说得严重点,很可能导致孩子最后真正地变成坏孩子,甚至犯罪的道路。
还有,比如给一个孩子贴上“真调皮”的标签,大人眼里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小孩调皮的表象。因为当我们给小孩下这样的定义时,我们的眼里就会无意识的看到更多这样的行为。当我们尝试放弃这个执念时,那些表象就会逐渐消失。
那么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就真的是好吗?该如何转化一下呢?
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对小孩说,你真聪明!这样简单的夸奖,好吗?
举个例子,如果人家经常性说你很聪明,你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聪明吗?时间长了,你会不会觉得有压力呢?其实小孩也一样。
我发现,不管大人是给小孩贴上好标签,还是坏标签,习惯性的甩给小孩这些话:好孩子!你真聪明!你真棒!不听话的孩子!其实质原因是:大人在偷懒,大人在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小孩。大人根本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件事情上。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刺耳。这可是我的亲身体会。举个例子:每天晚上在我睡觉前,T.J总是喜欢在这个时候要画画。我说好吧,给你台灯,你画一会儿,我先躺下。然后她画完后,要我看她画的如何,我扫一眼,就说:恩,你真棒,画的不错。继续努力!当我这样说时,其实是在敷衍她。
在《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这本书,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而我们想要真正的帮助到孩子,就不能给孩子贴上标签,而是应该针对具体场景里的特定行为。”
贴上“你真棒!”这样的标签,根本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法。这对孩子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在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后,虽然那时我已经很想睡觉了,我还是会认真打量一下那幅画。然后告诉她,我最喜欢哪个部分,哪个地方的颜色搭配得不错。或者说,你今天又画出新东西来了,我感到眼前一亮。然后告诉她:你看,你每天画一点,每天都能画出新东西来。越练习,越精彩。这带有引导性的鼓励,这是一种真正的关注。从长期发展来讲,这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当我们想要给孩子贴上坏标签时,又该如何转化呢?
比如,我有时给T.J贴上“特别爱动,特别调皮”的标签。有一次聊天,我也跟她班主任随便说了这句。我说她比较爱动。老师说,也不是。她不感兴趣的课,或没有新鲜感觉的课,比如上外语课,英语老师教得那些对T.J来说,太简单了。所以上英语时,T.J可能就坐不住,然后会逗旁边的同学。
孩子喜欢动,原本是天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她的兴趣点。如果找到她的兴趣点,她还是能够认真安静下来的。比如:我们每次借阅4四本书,在我睡觉之前,她都要求我一次性读完,读到最后,我可真是口干舌燥啊。有时候遇到她真正感兴趣的书,还要我连读2遍,天啊,真的很累!我自己都没有那个耐心了,可她还强烈要求我读完呢。
所以,我不再在内心给她贴上爱动,调皮的标签了。如果一定要做一个评价的话,我更愿意用“活泼”这个词。
还举个例子:大人都希望听到,并且看见自己的孩子,向身边的人说“叔叔好!阿姨好!”如果孩子不这样叫,大人会觉得没有面子,怕人家说这孩子真没礼貌。老实说,我就经常有这样的感受。
但是想一想,孩子不打招呼喊“叔叔”,就给孩子贴上“不懂礼貌的孩子”。在内心上,我也是不完全接受的。通过观察,我发现T.J不是不礼貌,而是她看人对待。她眼睛投缘的人,她主动老远的跟人打招呼。她对那些没有特别感觉的人,人家说话,她是不会搭理的。这和我们大人完全一样的。所以何必要去强求孩子呢?更何况是贴上一个“不懂礼貌”标签呢。大人做好示范,具体还是随她自己决定吧。
说到底,当大人想给孩子贴上坏标签时,实际上是大人没有去真正了解孩子,没有真正去理解某一件事背后的原因,也没有就事论事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实际上是把责任推向孩子,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是无能的表现。我就这样无能过。所以我才懂得。如此一来,问题还是摆在那里,然后家长与孩子的权利之争就一遍又一遍的重演。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那么到底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呢?
正如前面说的“要想真正帮助到孩子,就要客观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只看具体场景下孩子的具体行为和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句话让我非常受益,相信你领会到了要点。
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一段话: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家长要夸奖的,应该是孩子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那些品质。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勇敢”等这些后天可以改善的品质。
在教育小孩的道路上,这些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引!写这篇文章,就是用来强化自己,今后避免给小孩贴标签。同时分享出来,也能够提示到一部分家长。一举两得!
你有给孩子贴过“标签”吗?是好标签,还是坏标签?以后你还会继续给孩子贴上这些标签吗?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感谢你的留言或转发。感谢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行!
关于作者:从事律师执业十年以上。曾旅居美国。在美国期间,曾研学个人情绪管理,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取得相关证书。现热诚发挥所学之长,为大家提供如下服务:
1.提供法律服务。包括咨询,起草或修改合同。
2.提供翻译服务。包括文件翻译,现场翻译。
3.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包括儿童教育,个人成长。
联系方式:邮箱:cnzhqf@126.com.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我会在最快时间与你取得联系。
往期文章: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