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分化
5 心灵的分化
5.1 区分你我
你我的分化就是真切的感受到:你是你,我是我。意味着一个人能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5.1.1 你我不分的典型现象
(1)被迫害妄想。他们会对自己的妄想深信不疑,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幸和灾难都是来自于某个人或某种势力的系统性迫害。对于这样的患者,你没法说服他们。如果你原本是他们最信任的人,那他们可能会把你视为自己人,一旦你和他们进行争辩,不相信他们的说法,他们就很容易把你也划到那个迫害者所构建的体系内。
(2)钟情妄想,也就是他认为他爱上了你,而且你也爱上了他,那么,你也很难让他们相信,这不是真的。他们会认为,你所有的言行都是在对他们表达爱意,如果你严厉地拒绝他们,他们会认为你是在考验他们。
(3)透明幻觉。认为不用沟通,别人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5.1.2 产生的原因
“我”对你的认识,就是关于你的事实。你怎么辩解,都是在狡辩。“我”这个内部世界对“你”这个外部世界的想象 ,就等于外部世界的事实。
缺乏边界意识,没有一个边界挡在你我中间。
5.1.3 如何实现“你我分化”
(1)孩子的外化形成
你我的分化是从孩子的时候“不”和“我来”开始。孩子表达“不”,其实就是在和妈妈划开边界,在把妈妈主动从自己身上推开。“我来”则是我发出的动力要自己完成。当孩子能基本做到这一点,就实现了“外化”,外化就是外向的近义词,代表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勇往直前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表达了“不”但却失败了的时候,这意味着养育者入侵了他们的边界。当.养育者不顾孩子“我来”的愿望,而替孩子解决了某件事时,本质.上这件事就成了“你来”, 看起来,这样做是帮孩子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破坏了孩子外化的努力。6个月前的共生期,就是“你来”,婴儿发出的动力都是母亲替他完成。但6个月之后就不能再“你来”了。
(2)成年人的弥补方式
首先,要树立边界意识,按照上篇文章讲的防止边界被入侵。
其次,有意识的做各种努力,把自己的动力、意志延伸到外部世界去。
5.2 关系的分化:把握分寸
关系的分化,是指一个人逐渐能分清楚不同的关系,还可以衍生出情感的分化。
5.2.1 现象
(1)自己的生活无比单调,却心怀天下,对这个世界怀着无比深沉的感情。(把和妈妈的共生关系投射给了世界)
(2)一个妻子感觉被丈夫一家人排斥,被婆婆指责是外人。婆婆认为这个大家庭是亲密无间的。丈夫拥有家族企业,丈夫的弟弟妹妹使劲往自己口袋捞钱,可妻子不能指出来,否则会被婆婆一家人攻击说她是在挑事。妻子感觉自己陷入了粘稠的泥沼地,动弹不得。后来妻子说服丈夫引入投资人,在投资人的要求下开始打破家族企业的机制,推进现代企业管理的改革,之后,妻子才感觉到有了自己的小家
(3)一个年轻迷人的女孩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后她说自己爱上了咨询师。被咨询师拒绝后,她冷静下来,才发现对咨询师的“爱”和对“恋人”的爱是不一样的,对咨询师的爱更像是对亲人的爱,特别是对父亲的复杂情感。
(4)喜欢上一个人,和一个人亲近了,就想和她发生性关系
5.2.2 从共生到分化
父母与孩子的这个三元关系,是孩子之后人生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
最初的母婴共同体是“一”,它需要不断分裂分化,先是完成与妈妈的分化,进入“二”的世界。然后意识到父亲的存在,这就进入了“三”的世界。此后,世界对他来说就变得复杂了很多。其实,这种关系的分化,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如果你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现,最初孩子只在乎妈妈,后来也开始在乎起父亲来。等上幼儿园后,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对老师的在乎,胜过了他们。孩子还会逐渐地对同龄人越来越感兴趣等等。等再大一些,青少年们可能还会狂热追星。
成年后,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根据关系.的深度不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同的情感。关系越是深厚的人,就会越在意,像追星这样的热度也会降下来。总之,他们会更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来构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真实世界。
假如一个人做不到这种区分对待,而是对所有人一碗水端平,这就是没有分寸感。人性极其复杂,我们需要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来承担不同的人性。
5.2.3 父母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对妈妈等抚养者说“不”时,是孩子主动地在划分边界,而抚养者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是在给孩子划边界。
概括来讲,父母等养育者需要给孩子两个基本点:
一是给孩子提供基本满足,让孩子的动力和意志伸展出来;
二是该拒绝的时候拒绝,这让孩子会明白,关系中是有边界的,没有谁该被谁支配。
如果能逐渐完成关系的分化,就会真切地懂得关系和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才会特别懂得如何去把握关系中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