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吧

“西游”宇宙,超级国民IP的光荣与宿命

2020-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若梦呀

孙佳山

一国的国民IP,不只是一国国民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坐标图,更直接考验着这个国家文化工业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

上映首日即创下中国电影史的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赶超《大圣归来》总票房、5天10亿元......《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自身快速成为爆款,还在多方因素的合力下,被“摁倒”为暑期档的救市英雄。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报

外界都觉得热闹,但这可不是“天然”的,这一切都太过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因为就连《流浪地球》都没有这样的待遇,《流浪地球》为了能在春节档强势雄起,当时的宣发可是费了多大劲啊。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更忠于原著?都先憋激动

哪吒闹海、伏龙的传说,最初来自《封神演义》(这解释了为什么《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会有申公豹),后经由《西游记》的进一步“戏说”,从明朝末年开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并在后世被电影《哪吒闹海》、电视剧《西游记》等作品不断经典化——这种线性表述当然没错,但掩盖了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复杂线索和已经消失在历史褶皱处的多重角力。

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

无论是《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在其诞生年代,事实上都是半开放性的、复杂的、多样的文本集合,有着丰富的历史维度,既取材于《史记》《大唐西域记》这种正统的典籍,也经由《武王伐纣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前身不断演化,并吸收了杂剧、话本、志怪、传奇等多层次的通俗文艺资源,在民间广为流传,各个地域的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并不是今天想象中的,是至少版本相对稳定的小说。例如“西游”题材,明代刊本就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有七种,在典籍中明确记载的已佚失版本则多达13种。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艺术门类对《封神榜》《西游记》的“打捞”“提纯”,都并不是面对固定的封闭文本。

所以,时下经常听到的是否忠于原著、哪个更贴近原著等争论,意义不大。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当年的原著不仅可能不止一本,还有可能都不是印出来的书,甚至是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哼唱——再太过较真,是不是就有些荒诞了?

“西游”宇宙?那都是被逼的

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好莱坞同类型影片作比较,当然不是第一次。只不过那个历史上的“第一次”,还真挺早的——早到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世界电影格局也才初具面貌的阶段。

1925年2月,美国电影《巴格达妙贼》(又名《月宫宝盒》,这个名字耳熟么)因为有了当时领先的制作技术和视觉效果,给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观众,造成了远胜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大片所带来的震惊体验,以至于中国电影在那个阶段,就必须在商业类型电影的逻辑上回应来自好莱坞的挑战。

电影《巴格达妙贼》的海报

当时的中国电影界为了在神怪片类型上予以正面回应,“西游”题材就成了最为现实的艺术资源抓手。现存“西游”题材的最早作品,1927年的《盘丝洞》就是这个脉络的产物。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西游热”,同样也是来自好莱坞的“影响的焦虑”的直接结果。在“五四”之后的话语逻辑下,对“西游”题材的现代价值提升,也从那时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那之前,哪吒、孙悟空等原始形象,尤其是孙悟空,尽管在原著意义上也有着出神入化的各项技能,但在价值序列上则远远没有今天这种压倒性的地位——并没比哪吒强太多。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哪吒、孙悟空,都不是纯天然的。纯天然的哪吒、孙悟空远没有想象中的“真香”。

哪吒凭什么在我们的情感结构中有位置?

只不过在眼下,《哪吒之魔童降世》被拿来说事的最直接对话对象,还不是好莱坞的同类型影片,而是《哪吒闹海》。

蛟龙抽筋、脚踏龙宫......《哪吒闹海》中这些已经烙印在几代人情感记忆中的经典瞬间,则主要来自《西游记》。《哪吒闹海》中,哪吒在大雨中挥剑自刎的场景,也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之后被反复提及。那一幕也的确是可以铭刻在中国电影史中的经典。

一方面,那一幕深切地复刻了在《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元明之际的戏曲、杂剧中,已被广为传唱、称颂的舍身取义、沉冤昭雪式的中国悲剧精神;另一方面,对父亲一代的彻底“失望”,也暗合了1970年代末的时代情绪,让那先前的好多事,一下子有了代入感(可别小瞧了这一幕,这种精神气质一直影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这些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式古装大片)。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因素的合力,一举奠定了《哪吒闹海》在当代情感结构中的地位。

在“冷战”中形成的民族风格

《哪吒闹海》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标签——民族风格。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迪斯尼的《白雪公主》问世。1941年,由万氏兄弟推出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也随之诞生,并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探索埋下了伏笔。到1955年特伟先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之时,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当时全行业的共识和自觉追求。

所以,尽管《大闹天宫》已名垂世界动画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但它在1961年的出现反倒是厚积薄发,而且其接受、辐射范围之广泛,也远超今日之想象。日本动漫泰斗手冢治虫就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一再受到万氏兄弟等我国那一代动画电影大师们的民族风格探索的艺术启迪,这对今天几无还手之力的中国动画行业来说,可谓天大的讽刺。

在这个意义上,尤其是到了以《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为代表的水墨动画,中国动画电影确实找到了自身的、现代意义上的、稳定的民族风格,并实现了民族风格美学的多种类型化呈现。

不了解上述脉络,就不会理解《哪吒之魔童降世》究竟从何而来,以及又因为这个时代而做出了哪些改变。

漫威因何收割票房?再看“冷战”年代的美国通俗文化经验

提到冷战,就不能不提美国,在我们以“西游”宇宙来抗击好莱坞、抗击迪斯尼的同时,美国通俗文艺领域的另一个脉络也在悄然发育——就是以漫威、DC为代表的美国漫画。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好莱坞的漫威系列、DC系列IP电影,正在不知不觉的收割着我国的电影票房,比如,《复仇者联盟4》就摘得了我国电影史总票房第三。而且,在我们现有的理论框架中,都将其定位为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电影,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都是好莱坞的当代文化产品。

《复仇者联盟4》

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这些影片都脱胎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冷战最高潮年代——在美国社会风靡的系列漫画。也就是说,漫威系列、DC系列IP电影的成功,既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也不是偶然,其所表征的通俗文艺经验,在美国社会内部,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消化和吸收,且有着跨媒介、融媒介的多重形态的文艺呈现。

从“逆天改命”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小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听着好燃呢,和这个话一个意思的“逆天改命”,则可以追溯到同属于“西游”宇宙、连载于2000年的《悟空传》。

今何在的《悟空传》

是啊,一晃过去的,是整整19年。

在这19年,以为网络文学为名的我国城市通俗文艺经验,开始不断迸发和沉淀,并通过《悟空传》《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影片,以跨媒介、融媒介的方式持续呈现——漫威当年走过的路,我们也在走。这也是我国这一波通俗文艺经验的最大意义所在,都得发育,是发育就都需要时间。

国民IP的养成,光靠喊没用

无论是世纪初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还是这十年的漫威、DC系列,任何国民IP的养成不仅需要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庞大的架构体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更需要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支撑和长远的制作规划,精耕细作。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从这个逻辑而言,一国的国民IP,不只是一国国民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坐标图,更直接考验着这个国家文化工业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是一个行业智慧、态度的结晶,更是一国文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到了今天这个节骨眼,以电影为代表的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得有“华为”式的觉悟,得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积蓄核心技术。漫威宇宙能在2008年以后快速崛起,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视觉特效,正是来自于好莱坞长期的技术积淀。

因为,一旦全球贸易争端加剧,相关的贸易冲突蔓延到文化领域,如若我们在电影、游戏这些领域,继续“巨婴”式的选择无视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那么想想吧,将会发生什么?

无论是新世纪初从FLASH时代就在兜售情怀的《大鱼海棠》,还是后来所谓一鸣惊人的《大圣归来》,直到今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如果没有外国团队的关键技术,纯靠我们自己,那些闪亮的情怀还有地方安置么?《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号称有70家公司,这被当成好事来宣传,难道就没有人意识到,就算不考虑技术——我们动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在当下稀松到了什么程度么?

历史上已经交过一轮学费了,现在还要再交么?

近年来,从《大圣归来》《悟空传》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题材改编影片已多达三十部左右,并且已经出现多个自成体系的系列电影。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古装、神怪、武侠片为主的大规模资本投资热潮中,由于《盘丝洞》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一度出现了将近三十部左右的“西游”题材改编影片,还有上百部类似题材神怪片。《盘丝洞》的出品方——上海影戏公司也曾计划将《西游记》制作成十集的系列电影,并推出了第二部《芭蕉扇》的相关信息。

然而,与今天中国电影的现实处境非常类似,在那一轮资本投资热潮中,一方面,当然有着《盘丝洞》等作品取得的光鲜成绩;另一方面,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也和今天一样如履薄冰,例如,被视作与《盘丝洞》组成一个“西游”题材系列的《芭蕉扇》就中途流产。

因为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大城市,还不具备区域性的集群效应;所以,和今天的中国电影产业结构非常类似,票房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然”放缓,而资本投资热潮所带来的相关高昂制作费用,包括大牌演员的天价片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在这种局面下,电影市场的走向也就显而易见:不仅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迅速破产,就连推出《盘丝洞》的上海影戏公司也因为当时的大制作《杨贵妃》的票房惨败而血本无归。在不出所料的一地鸡毛之后,当时“西游”题材改编影片的进一步探索也随之戛然而止。

所以,是不是得长点心,冷静冷静?

自家的传统文化被外人抢了,那才是真悲剧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红,我国“西游”题材的相关改编可能还会进一步井喷,并将有好莱坞等中国电影之外的强势力量持续进场,也一定还会受到更多领域的关注和引起更大范围的争议。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能不能将以“西游”题材为代表的中国故事、中国通俗文艺经验,创造成类似漫威宇宙式的国民IP系列作品,会是将来历史地回望、考量这个时代的核心KPI。

之前有消息称,2020年东京奥组委一度在考虑,将深受我国《西游记》影响的动漫作品《龙珠》中的孙悟空形象,作为东京奥运会的吉祥物。

龙珠中的孙悟空形象

虽然最终没有成型,但在发展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正面国家形象的当下语境,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这一波“西游”题材改编高潮,能否承担起这样的时代文化担当?这或许就是以“西游”宇宙为代表的,我们这个国家的国民IP,在当代无法挣脱的历史宿命。

也是真心希望,这个行业,能够一直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