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大运河 2019-6-7 白浮泉-昆明湖
大运河就像一部流动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2017年在青岛,我读到徐林正写的《骑车走运河》,那一刻我就被大运河的文化深深的吸引,也被徐林正的文字所打动。当时就想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一样,走一走他曾经走过的路,看一看他曾经看过的风景那一定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所以,2018年5月1日,我终于骑车我的自行车出发了。2018年5月6日,我在淮安,第一次见到了大运河,并一路南下骑到了京杭大运河南方的终点,杭州。
2019年6月7日,端午节,高考第一天。因为在2010年和2011年参加了两次高考,所以这次就不参加了,闲来无事,决定循着先人的足迹探访一下,曾经无比辉煌的“白浮泉”。遗憾的是人们似乎都是健忘的,即使在今天,中国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作为曾经的大运河北方起点,“白浮泉”还是处于“雪藏”的状态。但我更愿意相信,它的沉默是想未来的某一天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
隋朝的隋炀帝,倾国力,贯通了南北运河,形成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北京,向南到宁波入海的“人字形”结构。到了元朝,北京成为了当时的首都,运河也截弯取直,不再到洛阳,而是一路南下到江南。元朝忽必烈还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将大运河向城内延伸,使之前只能到通州的船只,能够直接开到京城腹地积水潭(今什刹海、后海、前海),也就在这时“白浮泉”登上了大运河的历史舞台,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有着天才般智慧的,时任“水利部河政局局长”的郭守敬的发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没有电力和化石燃料的元朝,这时一条谁也逃不过的自然规律。要想让北京城有水,那必然得找一处比北京海拔高的水源呀。终于郭守敬寻遍了北京周边的每个角落,终于找到了“白浮泉”,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测的,他怎么就知道那里的海拔要比北京城高呢?
没有进去,只能盗图 没有进去,只能盗图水源是有了,接下来就是“引泉入京”的问题了,据今天测量,白浮泉海拔55米,北京昆明湖海拔40米。怎么在这15米的落差下完成引水,中间要经过沙河和清河两条海拔低于40米的低洼地,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但这并没有难道郭守敬,他并没有直线将水引过来而是向西画了一道完美的弧线,先沿着西山山麓再转而向南到翁山泊(今昆明湖)。这也大大迎合了中国“顺势而为”的思想。
元朝时的引水路线 今天的骑行路线,沿京密引水渠,基本符合元朝故道。 不知道为啥要拍这个,但我想说“久违了,手套” 这有疑问吗?产权交接?文物古迹还有可能是属于个人或某个团体吗? 清清的河水,青青的杨柳,轻轻的我。 趴在栏杆上,随手一拍 铁丝网下的运河,铁网是冰冷了,可河水是有温度的。 “南水北调”工程太大了,似乎和水有关的都可以叫“南水北调” 自拍一张 中午吃饭,误入西贯市 这里是回民聚居区,反正有种说不出的神秘的感觉。 我们喝的水大概都是这里面的。 昆明湖全景,先上图,下次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