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文谈写作读书

鲁迅对青年人的阅读建议

2017-04-07  本文已影响1685人  赖二小可

有一段时间开书单的文章很多而且很火。像大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或者想写作先看这几本书之类的文字多如牛毛。

我不知道作者推荐的书目,读者有没有真的买下来去读,但是开书目的作者却借这样的形式获得了大批粉丝的拥趸。阅读数据动辄几千甚至上万。

读书为了什么,如何解决读书中的困惑与疑问。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在广州知用中学做了一篇关于读书的演讲,就青年关心的读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鲁迅

一、为什么读书?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

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职业的读书即是功利性的读书,譬如学生为了升学,教员为了讲课,不得不看的书。否则学生不能毕业,不能升学,教员会于饭碗有妨。

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你爱做的事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二为一造成的。读书的快乐不是由职业的责任带来的,读书的快乐是兴趣或嗜好带来的。

像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以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于有趣。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嗜好的读书不是让大家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因为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并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

说这句话是为了告诉爱看书的年轻人,

要多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当然也不是让大家在课堂上偷着看,而是在课外。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书,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多看看文学的书。学文科的,多看看科学的书。看看别人在不同的领域的研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样,就可以对人、对事有更深刻的了解。

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

其实世界并没有这样简单,每样学问都有自己的用处,而且要找出谁是头等都还是一个大问题。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天天讲“诗的构造”,或者全是化学家,整天埋头于各种元素、化学原理。世界大概要无趣的很。

如果拿起一本书,心里大声的呼喊着:“我要读书了,我要用功了。”读书的兴致就会减去大半。读书要像游园,随便看看,因为随便走,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这即是嗜好的读书。

就年轻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鲁迅先生作出了这样的解答。

二、学会理清文学与文章的关系

简单来说,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做做诗,或戏曲小说的,是做文章的人,就是古时候所谓的文人,此所谓创作家。创作家不妨毫不理会文学史或理论,文学家也不妨做不出一句诗。

然而,中国社会存在误解,认为写小说的,就一定懂得小说概论,写了几句诗,人家就偏要你讲出诗的原理。这其实是不妥的。

想做小说的青年,买了文学史来看,即使把书翻烂了,和创作也没有什么关系的。

事实上,现在有几个做文章的人,也时也确去做教授。但这是因为中国创作不值钱,养不活自己的缘故。

所以,研究文学是一件事,做文章又是一件事。术业有专攻,不可强求。

三、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

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数目。

倘要弄旧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小本子,如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瓦浪斯基们的《苏俄的文艺论战》之类。近来连俄国的小说也不大有人看了。

倘要看文艺作品呢:

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个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四、如何看待文学批评

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批评家旨趣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糊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这从印度的老翁和孩子用驴子驮着货物去卖的故事可以得知。

不过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

萧伯纳说: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

较好的是思索者。

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的这一部活书。这是的确的,实地的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最后,读书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实践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