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报告:死亡教会我们什么》

2023-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Emmamama

ALL THAT REMAINS: a Life in Death

现实常常比小说更具引人入胜。

读这本书,眼眶湿了好几次。最近一次是昨天,读到科索沃战争中被灭门的男子,拖着受伤的身体尽力去找回刚刚被炸飞的家人的碎片,共11口人。他把找回的碎片埋在一棵树下。以后某天,这些残骸将被法医鉴别,真正入土为安,并成为军事法庭上的证据。

如果这本书有一个灵魂人物,那大概就是“死亡”。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她的——是的,作者竟然是用女性第三人称单数去指代死神的——书中所有的故事都从她开始,而所有的故事也将因她结束。

我觉得书中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是作者写到自己亲人的死亡。你会有点羡慕威利的死(他就在儿孙环绕之中,一头扎进自己盘中的番茄酱里,死掉了),会心疼她的母亲(那样的虚弱、孤独,害怕给人添麻烦,你会想到自己的母亲)……也会同情她的父亲,那样漫长的、逐渐失智的晚年。你会跟作者一起思考,当那一天到来,你应该如何对待亲人的离开,你应该让他们如何离开(是的,最后时刻的决定权可能在你手里),什么样的死亡是比较“好”的……

书中关于专业领域的叙述,都非常令人肃然起敬。作者是一位法医人类学家,自然她的工作都是跟尸体打交道——她说,尸体都是最配合的,而活人最难沟通——也提到很多案例,但是读来并没有恐怖的感觉。最多,也是有一些唏嘘吧。

在作者看来,尸体大概不过是一种生命逝去后的自然状态(会经历7个可辨识的阶段)。(想到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冥想的方法“观尸体”,也就是通过想象这些阶段,达到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接纳吧)

她对自己的工作对象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作为法医,她不能带入自己的感情而影响到工作;但是对于逝者,她充满了尊重与同情。腐烂发臭的尸体,也是亲人的挚爱。她做的工作是为了逝者,也是为了生者。

在讲到科索沃战争和亚洲海啸的部分,是最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努力寻找与辨别每一具尸体,通过漫长艰辛的工作,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亲人。法医的工作,真的意义重大。——尽管作者从不讲什么大道理,但是读来会感觉,其实一个对法医工作非常重视的社会,一个对每具遗体都极力认真对待的法医,真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想到孟子说“葬礼”的起源:最早人去世的时候,都是置之荒野,让他自然经历归尘归土的阶段。但有一天,有人不忍看见自己的父母被鸟兽侵食,于是发明了埋葬和葬礼。)

作者在几十年的法医生涯中,为社会做了巨大贡献,她还写书、教书,传承宝贵的解剖学知识,真的是功德无量。这种专业性极强、可以在一生中不断精进的职业,真的很令人羡慕。她还有一些一路并肩、友谊长达几十年的战友,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和使命感,共同的回忆……这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啊。

甚至还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作者和她的一些同事都决定在死后,继续为解剖学事业做贡献。他们筹资建设了一个解剖大楼,用比福尔马林更先进的“蒂尔”法保存尸体,她想象自己在死后能够漂浮在其中一个大缸里,“那会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待解剖功能完成后,骨骼如果能被整合做成一副骨架,还能继续用于教学,“我可以在那里待上几个世纪,不管孩子们喜不喜欢。”

也许那时,学生们也会给她起一个名字,就像她把她的第一位大体老师称为“亨利”。亨利教会了她很多东西,他默默无言,却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本讨论死亡的书,读来其实是温暖的。会发现这些其实是可以讨论,应该讨论的。是可以带着温情、幽默、豁达去面对死亡的。

作者当然也是一个无神论者,她说几十年来,接触那么多尸体,但从未有鬼魂打扰过她,她也从未被噩梦惊醒。死者并不可怕,让她感到恐惧的,是发现人类能够对自己的同类做下多么可怕的事。

-------------------------------

最后,每一章前面的引言我也非常喜欢。

比如:

“要是生命不该被太当回事,那么死亡亦然。”——塞缪尔.巴特勒

“有时候你永远不知道某个时刻的价值,直到它变成回忆。”——西奥多.苏斯.盖泽尔

“衡量生命的不是其长度如何,而是其赠予如何。”——彼得.马歇尔 牧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