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踏出最初的一步,就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2021-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蔓

最近开始整理我的阅读笔记,借助了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以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过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方法,以“摘抄+感想”的形式整理。

碰巧今天就在整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的笔记,翻到了一句被我用荧光笔画出来的话——不踏出最初的一步,就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我想如果不是当初踏出的那许多“第一步”,也不会有现在的我。

我的成长经历里绕不过的话题——手帐、阅读和写作。

手帐和阅读是我经常会写到的,而写作这件事因为和我的习惯融合得太好,有时候反而会被我忽略掉。

其实我在2019年的12月24日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因为是平安夜,印象特别深,也因为想要纪念自己做的这件事,所以特地挑在了平安夜。

注册公众号就是为了写作,分享我的收获的一些知识和经历。

然而刚开始我一直不能很好的定位。

那时候我满脑子想着的就是“我要把我的知识体系好好整理一下,然后分类输出”。

这个想法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当时我已经开始阅读,并且是每天都会阅读。持续不断地输入,让我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充,真的就像是海绵吸水一样。偶尔也会想着“有关这方面的书就暂时看到这里吧,先让我整理好了以后再继续”,但实际上即便是不同领域的书籍,也能找到与其相通的地方。

知识就是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东西,想要割断所有的联系去单独输出某一块的领域,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注册了公众号以后,我每天都进行写作,却没有一篇发出去过的。规定了自己一周发布两篇文章,可这两篇文章可能拖了一个月都没写像。

那时候我是这么写文章的:为了养成习惯,每天给自己规定半个小时的写作时间,时间一到不管有没有写完就不写了。到第二天,先把前一天写的看一遍,找一找有没有需要改的地方,改完了再继续写当天的半小时。如果第二天依然没写完,那就第三天再修改、再写半小时。写完了之后接下来一天整篇修改,然后搁置两天再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如果没有了那就发出去,如果有那就继续改。

这样写下来好显得过程很繁琐。

至于结果……基本上隔了几天再看的时候就会产生“怎么写的这么糟糕,这种文章发出去怎么给人看!”然后整篇文章全部删掉,以至于我有了公众号几个月以后,更新过的文章也不超过5篇。

到后来,我几乎已经放弃了公开发布文章这件事,只是每天在石墨文档里写自己的随笔日记孤芳自赏。

如果说我目前在简书日更91天,加上日更之前的2篇文章一共写了18W字的话,算上我自己写的随笔日记,不说有四五十万字,三四十万字也应该有了。

从闭门造车,到日更91天,这跨出的第一步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之前发不出文章并不是因为写不出来,而是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潜意识里总是认为“我的文章太没深度,这谁会要看呢?”“我一定要写出完美的文章才能发出去”,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

后来我就反思自己的想法:文笔不好,还不敢给人看,那就更加无法提升了。文章不一定要写的多好,只要能记录下当下的想法,那必然能给今后的改进提供依据,不记录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因为这样想了,突然就释然了很多,就有了“我要写,写下来就发出去”的想法。也就在这时候我想起在简书上看到的日更挑战,当下就参加了这项活动。

我想如果不是当初鼓起勇气参加了日更活动,可能至今我还会是一个想写又不敢写的人,也就更加不可能知道自己原来确实能做到连续的输出这件事。

跨出这一步,我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我很庆幸,自己踏出了这一步。

除了写作之外,我的社交活动也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斗争。

我辞职以后,除了周末的时间能约到我的堂姐表姐或者闺蜜之外,我几乎都是锁在自己的世界里的。那时候根本谈不上社交圈子,除了自己熟悉的那几个人之外,我没有认识过任何新朋友。

成长的过程很孤独,但也让我在修身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我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份快乐传递出去,也很希望通过更多的交流碰撞来发现自身还存在的缺陷,“拓展社交”就成了我的一种需求。

然而这个过程也谈不上很顺利。

第一次出去参加线下活动,是因为闺蜜的邀请。因为是和朋友一起出去,所以我也就没感受到什么压力。但在活动回来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去参与一些活动,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所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自己去寻找一些线下的读书学习活动。

第一次自己找到一个活动的时候,我的脑中冒出的想法是:“我得问问闺蜜要不要一起去,一个人去太没劲了”。在转发活动信息给我的闺蜜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闺蜜不去呢?你也不去了吗?难道不是你自己想要去参加活动吗?为什么要跟着别人的决定做决定呢?”对自己一连串的质问,让我认清自己的心——想去的人是我,要自己做出选择。于是在我的闺蜜回复我之前,我定下了活动的票,不管闺蜜如何做决定,这场活动我也去定了。所以在这之后闺蜜给我回复的时候,去就是锦上添花,不去对我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

社交的第一步我跨出的很艰难,可一旦踏出去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变得理所当然,很顺利,没压力。

前段时间我报名参加了一个“领读人”的活动,也就是站在听众的面前,分享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书。

对于在很多人面前讲话这件事,我一直是有恐惧感的,虽然我曾经是一名老师,但实际上面对学生说话、和面对成年人说话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便是当时开家长会,我也会紧张到手发抖。

有一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

我辞职的前两年,学校组织过一次读书沙龙。这次沙龙没有指定分享读后感的老师,而是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准备自己的读后感,然后在沙龙的现场,由闪动名字的大屏幕来决定那些老师要做分享。

很不幸的,我被抽中了。

当时我走上大礼堂的舞台,站在演讲台上读我的稿子。即便是读,我也紧张到拿着稿子的手不断地在颤抖,我不敢看台下的人,眼睛死死盯着自己的稿子,读的声线都是有些发颤的,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我的眼睛发烫到两眼模糊,稿子上的字都快看不清了。好不容易读完了稿子,我随意示意了一下,就像是做错了事的人一样赶紧跑回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心依然在砰砰砰地跳,手也抖得厉害。

就是这样一个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的我,竟然主动走到了书友的面前,去学习如何进行演讲,放在以前,这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甚至是有意要逃避的事情。

还记得第一次演讲培训结束以后,老师留了一些时间让我们进行练习,但因为人数不少,所以有一部分人就留到了第二次演讲培训的时候进行练习,我就是这部分人里的一员。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根据老师的培训内容写稿子,又在樊登读书里挑选了有关演讲的书听,在讲稿里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反复地练习。

因为知道自己害怕演讲,其实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底下听的人觉得我讲的不好,所以我在练习的时候就对着窗外那些忙忙碌碌的人讲自己的内容,把他们当做我的听众,我想我在演讲的时候能够面对最糟糕的场面,也不过就是大家都不听全部离开而已。

第二次演讲培训结束以后,上次没讲的领读人都一一上去讲了。

本着“早死早超生”的想法,我想第一个上的,结果大家都很积极,我也只能往后排成了倒数第二个。

走到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依然是有些紧张的,但是因为有准备,讲的还是相对顺利的,时间也控制得不错。特别是在最后老师的点评环节,竟然被夸了,评价我演讲的结构、故事性都很好,只是设计了互动环节却没有和听众进行互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自己的短板,也是完全有可能突破的。

虽然因为一些原因之后的演讲培训要到年后才继续,但我想,在演讲这个方向的第一步我已然已经跨出去了,那么后面的事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做一件事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差别。

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踏出最初的那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变得顺理成章了。

不踏出最初的一步,就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