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40位历史人物

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3.1郑吉)

2022-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宛宛花开

我问,西汉初期,为什么匈奴总是想来试试?

他说,就是前面分享的,刚建国,大家要么有复辟称王的心,汉景帝时不是有过七国之乱嘛;要么外围有趁乱摸鱼的心,比如匈奴,这跟新中国刚成立时,苏联、越南、印度蠢蠢欲动是一个性质的。真正解决争议问题,一是需要时间,例如针对南海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二是需要和平谈判,例如昭君出塞;三是需要彻底强大,说到底也还是时间问题。

我说,西汉初期的几代皇帝都在抗击匈奴,为什么不直接打到他们老巢,斩草除根呢?

他说,一个朝代建立起来后,前五代算是初创团队,初创团队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扩张,不是远征,而是稳定基本盘。对西汉而言,稳住黄河流域的汉文化生活圈,确保不发生内乱,就能实现国泰民安。所以西汉对待周围外族的骚扰是以防守为主,近距离出击为辅。若是基本盘不稳又急于远征出击呢?可能连基本盘都丢了。隋炀帝就是鲜活的例子,建国初期连续三次远征,坚持亲自带兵,结果呢,前脚刚走,后院就失火,被改朝换代了。不是有句话嘛,攘外必先安内。

我问,打匈奴难不难?

他说,玩过打地鼠没?打匈奴就是打地鼠。匈奴所控制地理面积太大了,东到今天的呼伦贝尔,西到今天的中东,纵横近四千公里,有草原的地方就有他们。虽然都叫匈奴,但是其族群呈家族化、鸡窝状分布。面对庞大的地理面积上分散居住又无固定居所的敌人,若主动出击围剿,将消耗巨大,完全是财政黑洞,即便消灭了一两个族群,收益也远远小于支出,不划算。

我问,匈奴怕我们,还是我们怕匈奴?

他说,谁修长城谁害怕。

我问,我们与匈奴,谁的远征作战能力更强?

他说,肯定是匈奴。第一、他们背上几十斤风干牛肉能吃好几个月,现在内蒙古有类风干牛肉就叫行军粮;而我们背的是馍馍,易消化不抗饿还不易储存。第二、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推进速度更快,我们也有骑兵,但整体兵种是以步兵为主。步兵远征距离受限于后勤供应链的安全长度,距离越远供应链越脆弱,风险性越高。远征需要中途补给,一旦被切断了供应链,等于被刺穿了大动脉,饿就饿死了。

我说,匈奴人又不会种地,为什么对中原情有独钟?

他说,第一、中原地区虽然是农耕社会,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是先进的,其文化、商业、科技都是高水平的,这对马背上的民族很有吸引力;第二、不会种地无所谓,他们擅奴役,你们会种就行了。例如南北朝时期,守了上千年的边境线在北朝破防了,胡人涌了进来占领了整个长江以北,中原处于经济输出状态。

我问,匈奴除了欺负我们,还欺负谁?

他说,挨着谁欺负谁。我们属于比较强硬的,把国门守的死死的,但不是所有国家、部落都有这么强悍的守门能力。当时很多西域小国都在匈奴势力范围内,我说个名字你肯定知道,楼兰。

我问,当时西域有多少个国家?

他说,有三十六国之说,其实最初有五六十个国家,他们之间也是大鱼吃小鱼,相互吞并,最终还剩三十来个,但是又都被匈奴控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西汉初期,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与这些国家取得联系,争取达成战略联盟,只要有战略联盟,就可以合作驻兵。

我问,派谁去联络感情最佳呢?

他说,张骞。

我问,张骞当时在朝中任什么官?为什么选他?

他说,侍从官,可以理解为办公室人员。也不是选的,算是毛遂自荐。当时的汉朝对西域国家知之甚少,只知道有条河西走廊可以通西域。这不是什么好任务,所以报名并不踊跃。

我问,是有什么契机吗?

他说,契机是大月氏跟匈奴干了一架,输了。汉武帝觉得要把敌人的敌人变成朋友,联手抗击匈奴。张骞就是为联合大月氏而出使西域的。

我问,他是一个人去的吗?

他说,是一个团队,并且带了翻译官。这个翻译官还挺有名,叫甘夫,是归顺的匈奴人,他或许是我国最早的翻译官,很多影视作品都有他。

我问,张骞出使西域耗时多久?

他说,十多年。他其实挺倒霉的,刚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活捉了。匈奴就想驯化他,给他娶妻生子,他也佯装安心在那边过日子。过了十年,他逃跑了,继续西行,去找大月氏国。终于找到了,结果大月氏说,过去我们的确跟匈奴有仇,但是今天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为安了,你回去吧。于是在西域各国间转悠了一圈,倒也说服了几个国家亲汉。结果回程时,又被匈奴抓去了,又软禁了一年多,才回到长安。

我问,张骞跟哥伦布,哪个更有意义?

他说,都有意义,都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应该这么说,没有外来先进文明,本地种族更新技术走向新文明要延缓好多年。如果一定要说差别,张骞闯西域算是角逐已知世界,哥伦布则是探索未知世界。

我问,张骞带回来一手情报后,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推进措施?

他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一方面把外面的信息传递回来,一方面把大汉文化输出去,是个双向使者,自此有不少国家愿意亲汉,西域也进入了大汉朝的视野。既然愿意亲汉,就可以达成战略联盟。汉武帝决定在西域设立作战空间站,派驻兵过去。你可以看看地图,从西安到乌鲁木齐有两千五百公里。这么远的距离,若是每次都从关中运送物资到驻兵点就不划算。于是在西域开启了屯田模式,自己开荒,自己种地,类似建设兵团,自给自足。粮食越充沛,驻兵数量就可以越多,作战能力就越强,愿意归顺的小国就越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汉的火种正式在西域点燃了。

我问,郑吉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他说,屯田渠犁、击破车师、迎降日逐王、出任西域都护,一句话总结就是,把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块,打通了丝绸之路。

我问,在此之前,没有贸易吗?

他说,很少,邻国之间会有,但是大距离的大宗贸易很少。丝绸之路途经的小国太多,小国目光短浅,觉得拿点通关费不如直接劫货划算。现在有了西域都护府,等于有人主持公道,设立了规矩,你必须遵守,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了西汉与西域国家的贸易繁荣。这也要感谢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我说,郑吉,这个名字很陌生。

他说,不如张骞出名,但是,他才是真正打开西域局面的人。如《汉书》所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