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梳子,帮你迅速理清写作思路。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经常为头脑中的风暴兴奋不已。
铺天盖地的素材,遍地可拾的记忆碎片,恨不能都拿来写作。
可是,胸中有丘壑,落笔成荒芜。
想说的越多,思路越是剪不断理还乱,千头万绪,抓不住一个。
怎么办呢?
有人说,写作的本质就是秩序。
你需要一把梳子,把打结的思路理顺。
我经常用的是以下这3把梳子,只需要根据个人思维方式和素材属性择其一即可。
第一把梳子:123列条理。
很多工具都有列项目符号这个功能,包括简书。
看似不起眼,但其实这个方法大智若愚,大繁至简。
先按123归纳出你想表达的点,然后再挨个筛选斟酌,着重增加知识点的含金量。
如果你列的点太多,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联,看能不能用某种逻辑去整合简化。
需要强调的是,分列的项目不要太多,最佳数目是3个。
为什么?
根据人类大脑认知规律,短期记忆的极限是4个存储单位,也有资料说是7个单位,但经过个人尝试,我比较认同前者。
不信你可以试试,看过一篇文章,是记忆7点容易,还是记忆4点容易?
最符合大众认知习惯的,不是4点,也不是7点,而是3点。可能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被大人数123吧?呵呵。反正经过多年学院派洗脑,大部分人对前3条记忆比较牢固。
所以,将思路最大化精简,只需归纳出3条即可。
关于123分列项目这一点,最典型的是罗辑思维,每天的罗胖60秒,就是这样操作的。
罗振宇甚至把要讨论的事例也列上项目符号1,剩下的234,是对1展开的3点。
区区三五百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种基础化的条理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用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模式。
第二把梳子:提问题
用问题来引导读者,就是埋设路标。
这个方法是双赢的,便于作者整理思路,更便于降低读者的阅读负担。
从小,老师天天督导我们:带着问题去思考。长大才明白,这是非常符合人类思考共性的方式。
同理,聪明的作者会带着问题去写作。
如果你仔细观察,很多记者、心理学家在剖析一个问题时,都会用提问的方式来写文章。
像剥洋葱一样,把一个问题从外到里一层一层剥开,最后露出最核心的观点。
普通读者最后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但身为写手,我们要回过头去,问一下自己:你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引导到这里来的?
不断围绕一个核心去提问,不知不觉,请君入瓮。
第三把梳子:关键词
大多时候,你的思维都是发散的,是不成形的事件和只言片语,一盘散沙。
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可以马上聚沙成塔。
把发散的思维收纳整理起来,这个加工过程,恰恰是我们锻炼思维的重点,也是写作的主体部分。
提取多个核心关键词,就是一个快速分类的好方法。
围绕几个关键词去整理思路,不断打磨成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文章的立意了。
我曾见过一个同学,凭关键词上了两篇大平台的亲子稿,每篇稿费都过千。
没有什么技巧,就是每节标题都非常直白地写上:关键词:**。
这么清晰的思路,会让人读起来神清气爽。
如果还不明白,我这篇文章也是这样整理思路的。
三把梳子的核心关键词提炼出来,就是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分列项目、提问,还是提取关键词,一定要记住“事不过3”,原因参见第一把梳子中的论述。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