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爱好者联盟海棠社对联集锦诗联书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VS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关对联什么事儿?

2020-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曾联惠国学

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

最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刷屏网络,让我们倍加感受到日本友人的别样温情,也让我们倍加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别样力量。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对偶句,源于唐时日僧写的偈文。今天单独把它拿出来使用,不妨看作是联语。作为一个对联写作老师,我想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表达近似意思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个比较,探究前者刷屏的深层原因,给当下抗疫主题对联写作提供有益启示。

一、古代诗文VS当代新词:对联的材料应该从哪里来?

在这次抗疫战争中,我们看到很多鼓舞士气的短篇文字,比如壮行标语、捐赠寄语、歌颂诗词、哀挽对联,为什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强烈吸引国人的眼球?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的典雅。当然,考虑到抗疫这个特殊的场景,我们不能苛求喊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必须像写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人学习。毕竟,抗疫的直接和间接参与者,恐怕都没有更多时间去琢磨文字修辞。但对诗词、对联写作者而言,不能不去认真琢磨。这里只讲对联。

我们知道,一般认为对联脱胎于诗歌,尽管它还吸收了古文、白话文等文体的特点和句式,但其骨子里一直保留有诗歌的血统。这个血统我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雅正,二是意境。在愈来愈受到白话文的遣词、造句、行文等方面影响和冲击的情况下,保持、捍卫这种血统显得尤为可贵。尽管雅语和俗语都可以入联,都可以写出好联,但从古今大量对联作品来看,用雅语写成的对联还是大宗、正宗。当前,流行语、时政语、新闻语、标语口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对联写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古典文学素养和诗词写作经验都不足的对联写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对联之为对联的特性和长处,把眼前见到、脑中储存的时兴语言不加剪裁和修饰地随手拿来,照搬照抄,生拼硬凑,结果往往把对联写成新闻报道、标语口号或者其他文体。

对联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这里分享我的两个观点。第一,对联是一种弱势文体。为什么呢?在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欣赏者有一万个理由小觑对联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个子。比编织跌宕起伏的情节,对联不如影视;比塑造形象深刻的人物,对联不如小说;比营造意境,对联不如诗歌;比设置包袱,对联不如相声;比宣传推销,对联不如软文;比通俗易懂,对联不如标语。所以相比其他文体,对联缺点是很明显的,看起来似乎一无是处。但我还要说另外一个观点,对联是一种求生欲极强的文体。为什么呢?因为天生个子矮小,对联不能成长为姚明,只好成长为潘长江。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增加点击率,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对联只能被迫做标题党,希望置顶、飘红,占领头部、C位。否则,它将永远沉底,永无出头之日。而对联能够倚重的工具至少有三个:一是对仗,二是意境,三是张力。这里只讲意境。

对联营造意境的材料是什么?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材料又是从哪里来?主要是历代诗词。那么当今的大量流行语、时政语、新闻语、标语口号中有没有意象和意境呢?很遗憾,绝大多数没有。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里有形象和意境吗?没有。再看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形象和意境吗?相比之下,后者画面感立现。我们脑海中会出现山、水、风、月、天、地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并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如想到“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从而领悟到文字后面所要表达的同感、共情、互助的意旨。山、水、风、月这些古诗词中的高频词,成为经典的中国文化意象,一千年一万年也能引起我们的审美共鸣,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在选取联料的时候,对联写作者不能老是盯着那些时兴语,而应该去着意寻找古代诗词、散文中的合适词语。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不明白这个问题,即使写一百年,写出来的可能还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标语口号。拿我最近写的一副联语作示范。为了表达类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思,我想到八字联语:“云来万鹤,水合一龙。”有云,有水,有鹤,有龙,总体来看有形象,有意境,又切合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地理特征。而其灵感和母体其实源于明人王世贞《登黄鹤楼》的两句诗:“天容孤鹤排空上,水合双龙抱郡流。”同样,如果你要写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对联,你最好去火神庙、雷神庙里去找联料,看看那里都有什么对联可供参考。

二、对立矛盾VS统一均衡:如何增强对联的张力?

上文讲到,为了吸引眼球,对联能够倚重的工具之一是张力。什么是张力?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其他文艺门类,比如诗歌、小说、电影等。近来也被对联理论研究者使用。物理学的张力定义是:当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诗歌的张力定义最先源于艾伦•退特。他认为诗歌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外延和内涵的全部有机整体。还有其他论者对这个定义作了引申和发展。在我认为,最便于理解对联张力的论述是罗吉•福勒所说:“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对联正是对立统一、矛盾均衡最为典型的一种文体。对立统一、矛盾均衡即构成了对联的张力。我甚至认为,张力是对联艺术的本质属性。

那么如何增强对联的张力呢?根据艾伦•退特对诗歌张力的论述,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化内涵,大化外延。具体而言,就是将对联中互相对立的两个因素并置一起,将对立的两元均衡或平衡于一体之中。让它们互相吸引又互相抗拒,互相碰撞又互相配合,互相摩擦又互相媾和,互相纠缠又互相摆脱。常江先生《对联的本质是矛盾均衡》一文,列出多组矛盾均衡的关系,如对与联、上与下、出与对、正与反、宽与严、平与仄、多与少、长与短、强与弱、雅与俗、古与今、难与易等等。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时与空、形与神、文与质、实与虚、隐与显、疏与密、张与弛等等涉及对联艺术技法范畴中的关系。下面,我们重点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为例,考察张力在对联中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增强对联张力的手法。如果我们把一组关系视为一股张力,那么这一联语至少有以下两股张力,我们来重点分析这两股张力。

第一股张力由少与多的关系构成。对联文字少,体量小,却要像其他文体一样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可以运用用典、引用等修辞手法。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源于中日交往史上的一个佳话。盛唐时日本权臣长屋王赠给中国高僧大德千件袈裟,上面刺绣就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引用者借赠衣题字的典故,旨在体现日本友人不同时期赠送中国人物品的关联,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而引用的手法也很高明。只引用偈文的前半部分,没有引用全文,却可以让我们脑补后半部分“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内容和意思。在这里,用典、引用最大限度增加了对联这种短小文体的信息增量和意义容量,达到了尺幅千里,寸铁杀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效果,从而强化了对联的张力。

第二股张力由时与空的关系构成。徐晋如先生在《怎样学写古诗词之时间》一文中说:“诗词是时空的艺术,如果能做到时空搭配得宜,比照强烈,一般来说,写出来的诗词就比较有味道了。”他所说的“时空搭配得宜,比照强烈”,正是增强诗词张力的有效手段。最为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词是如此,对联也是如此。时间与时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巧妙搭配、有机组合,能够形成对联强烈的张力。如何通过并置时间、空间,增强对联的张力?一要创设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二要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三要体现时间、空间的对比。仍然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为例。时间轴,唐代、当代,跨度一千多年;空间轴,日本、中国,跨度最近约一千三百八十海里。短短八个字,包涵了久远的时间、阔大的空间。不仅如此,作者和引用者还让时间和空间发生矛盾与碰撞,并达到和解与均衡。时间轴,反面来看,中日友好关系已是很遥远的事情,今非昔比;正面来看,中日友好有着源远流长历史,我们要将这种关系延续下去。空间轴,反面来看,日本和中国山水不同,地理距离非常遥远;正面来看,日本和中国同戴一片天空,共享一轮月光,同呼吸,共命运,又并不遥远。八个字达到精骛八极、思接千载的效果,体现极强的张力,这得益于时与空关系的巧妙处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短短一副八字联语,却可以包容这么多内涵和外延。反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前者那么感人、那么吸睛了。后者除去形象性不足、枯燥无味的原因之外,在张力表现方面,远不如前者。就拿上面所说两股张力来比较,“一方”和“八方”,固然体现了少与多的关系,时与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非常松懈,远不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致密,总体看来张力不够强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张力是对联区别于标语口号的最根本原因。

三、传承VS创新:当今对联写作路子应该往哪里走?

创新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很多人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却往往忽视了传承。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没有传承何来创新?传承又何尝不可以是创新?我认为,诗词、辞赋、对联等传统文体的创作,当前要务不是着力在创新,而是在打好基础,做好传承。像这次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关心,日本友人使用的语句还是一千多年前的。这八个字没有刻意求新,却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一方面在形式上,利用典雅的诗文作为赠言,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特别;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赋予古诗文鲜活、崭新的内涵,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反观当今对联写作,一些作者为了体现创新,争相使用流行的新词,甚至没有新词也要“自铸伟词”。于是你一个“给力”,我一个“飘红”,左一个“中国梦”,右一个“上河图”,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如何走出这种“创新”的误区?方法之一就是回归古典,做好传承。看看古人是如何独抒性情的,如何吐属文雅的,如何对仗工巧的,如何句式灵动的。这里我想重点讲对仗工巧。举三个例子。如我题商丘古城宋荦西陂别墅联云:“竹有百千竿,池上钓鱼唐白傅;桃开三两簇,西陂放鸭宋黄州。”“唐白傅”“宋黄州”之对,极为工巧,是为一大亮点。这里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传承方面,宋人林逋《读王黄州诗集》就有“放达有唐惟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的诗句,清人把宋荦称为“宋黄州”,因此,我放心大胆地把唐、白傅、宋、黄州这些元素拿来,重新组合,虽然不算独创,但依然让人眼前一亮。创新方面,林逋诗里的宋黄州指王禹偁,一些对联如清人林则徐题黄州啸轩联“尚留名刹配黄州”(与“不仅高楼邻白傅”相对)是指苏轼,而我这里还指宋荦,可以说为“白傅”“黄州”之对增添了新内涵。又如我题武威综合联云:“号河西都会,居丝路要冲,曰霍曰张,凭仗天威清海际;歌杨柳春风,饮葡萄美酒,或雄或秀,只将诗思入凉州。”下联前两个分句,截取《凉州词》里的诗句,杨柳春风对葡萄美酒,简直天造地设。杨柳对葡萄,都是植物名词,顺手拈来,精工无比。搜索古人是否有完全相同的对仗,只有杨柳对葡萄,春风对美酒。不由得暗自得意,这应该可以算是创新了。又如王永江先生题扬州鉴楼联云:“春风十里,明月二分,得上天独厚扬州,谁来不醉烟花象;迷者自迷,鉴者自鉴,翻青史而观故国,我去忽生鱼肉哀。”春风、明月两个分句自对,既切合扬州,又精工对仗,让人耳目一新。实际上,这样的对仗在古人的诗词中屡见不鲜。比如,“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宋•赵以夫《扬州慢》)“十里春风人面,二分明月扬州。”(明末清初•龚鼎孳《西江月•贺陈郎新婚》)尽管古人已经有过这样的对仗,今人看到仍然觉得新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工巧的对仗今天近乎失传,今人忽然看到这样贴切工巧的对仗,就觉得很是新奇。其传承之功,不输创新。当今对联写作应该往哪里走?回归传统,回归古典,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应该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总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刷屏网络,表面看起来是偶然现象,实际有深层次原因。它让我们对联写作者认真思考:如何让对联这种弱势文体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尊严和自信?或许,回答好了以上三个问题:对联的材料应该从哪里来,如何增强对联的张力,当今对联写作路子应该往哪里走,最终的正确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给我一丁点微光,把你点拨到最亮。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第2期已于20191226日开班,暂定2020526日结业,教学时间满5个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联写作进阶教程、征联集体指导、一对一指导等8项。详情见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第2期春联实战班招生公告还没正式开班,就有学员赚够学费,这个对联训练营有什么秘诀。咨询、报名请私信曾老师。

联动你我,惠有收获。曾联惠会员将获得每月一次重大征联集体指导等7项课程和服务。入群年费120元,时限为2020年2月到2021年1月。咨询、报名请私信曾老师。

非常时期,为致敬宅家学知识的联友,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曾联惠推出对联写作免费公开课,文字和音频同步推出。有兴趣的联友请私信曾老师。

对联写作进阶教程12课,与一般的对联基础教程相比,它的主要特点可用三个来概括:更深入,更新颖,更实用。目录如下:

第1课|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

第2课|关于征联的那些事儿,不写征联也可以了解下

第3课|对联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你写的每副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第4课| “搜”用终生、“韵”用自如的对联神器,原来可以这样用

第5课|困扰、争论多年的对联平仄问题,这里一句话就总结清楚了

第6课|还在用词性和结构衡量对联的对仗吗?再不走出误区就晚了

第7课|什么是联料?成联是这样联成的

第8课|什么是联家语?雅俗不是判别联家语的标尺

第9课|不洞悉对联的本质,写到100岁你的水平还在原地

第10课|对联上下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有一个你绝对没有听过的说法

第11课|对联界“三体”存在9大问题,我也有,你躺枪了吗

第12课|如果学联者人手一份《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还会出现那么多“锦绣”对“辉煌”吗

征联集体指导,请看链接:

训练营第2期征联集体指导

征联指导01|19.12.15截止:西安古城鼠年春联征集

征联指导02|19.12.25截止:“庚子贺春”上海市第三届春联大会征联

征联指导03|20.01.10截止:广西“甲正王杯”2020年春联征集

征联指导04|20.01.12截止:央视网“万福送万家——春联征集书写活动”

征联指导05|20.01.24截止:北京市“情牵国梦 联贺新春”征联

征联指导06|20.02.09截止:“小康之年·奋进之路”征联

训练营第1期征联集体指导

征联指导14|09.05截止:“中国客家小吃之乡”江西安远征联

征联指导13|08.20截止:2019首届南京栖霞山征联

征联指导12|08.10截止:“后稷故里话丰年”山西省稷山县征联

征联指导11|上海市第四届法治征联

征联指导10|贵州绥阳“博雅杯”征联

征联指导09|“桐君堂”杯征联

征联指导08|凉州楹联创作大赛

征联指导07|“中国·窑湾杯”首届楹联征集大赛

征联指导06|“紫天杯•天下第一八卦楼”海内外征联大赛

征联指导05|第六届“观音山杯”恭请观音归南海全球楹联大赛

征联指导04|“香雪海杯”首届全国楹联大赛

征联指导03|《流浪地球》观影征联大赛

征联指导02|首届“乐天杯”征联写作思路指导

征联指导01|第一届茅台杯•中国诗词楹联大赛

征联集体和一对一指导详情,请看链接:

对联写作指导与修改(上)|一字飞动,满盘皆活

对联写作指导与修改(中)|与其一次写十副,不如一副写十次

对联写作指导与修改(下)|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征联写作指导复盘,请看链接: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如何用对联推介客家美食?看看这些获奖佳作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看看这几副茅台杯获奖对联拢共走了几步

讲师获奖创作谈,请看链接:

奖师云|山西省稷山县征联获奖作品创作谈

奖师云|“永强杯”台州府城历史名人赋征文大赛获奖作品创作谈

奖师云|“中国·窑湾杯”首届征联获奖作品创作谈

奖师云|芦溪“传统诗韵书楹联•笔墨传香忆探花”诗联大赛获奖联作创作谈

奖师云|“探花故里•栗水清风”廉政诗联大赛获奖联作创作谈

奖师云|春联如何既切题又兼顾文学实用两端?看作者现身说法

学员获奖创作谈,请看链接:

奖学堂|如何用形象说话?看看湖北农民的一等奖春联

奖学堂|如何从获奖专业户手中分得一杯羹?听听对联初学者现身说法

奖学堂|习酒春联获奖作品创作谈

奖学堂|芦溪征联获奖集句联创作体会

奖学堂|对新手而言,春联门槛最低最易获奖,这有实例

奖学堂|凭八字短联从万副马文化应征联中成功突围,听听作者怎么说

对联小课实录,请看链接:

晨课实录|从一首诗谈对联的切题

晨课实录|集句联的写作方法

晨课实录|“化雨”对“传薪”?看看古人是怎么对的

晨课实录|关于对联炼字的两个实例

晨课实录|为凉山扑火烈士群体和江西籍烈士写挽联

晨课实录|如何使这副清明主题获奖对联接近完美?请比较一下原作和改作

晨课实录|如何将咏桃花联写得更准确更形象

晨课实录|惊蛰对联怎么写,这里有两个例子

晨课实录|炼字,短联出彩的重要手法

晨课实录|关于短联炼字和读云亭应征联

晨课实录|如何写出文学性和实用性兼具的贺联?这里有个案例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最近文章链接:

每年春联征集总奖金逾300万,你能分到几杯羹?

如何从获奖专业户手中分得一杯羹?听听对联初学者现身说法

这些风景联暴露了初学者常见的5个问题,看看点评你中招了几个

“从秦岭到秦城”,这个标题跟对联有啥关系

曾小云对联诗词辞赋碑记论文选

一个诗联人的金秋十月,看看都收获了什么

我们的口号是: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感恩遇见,感谢信任,感奋同行;

写,就有收获。

你的获得感,我的成就感;

给我一丁点微光,把你点拨到最亮;

联动你我,惠有收获;

各是其是,各美其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