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豪华落尽见真淳 ——《饮酒 其五》教学实录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8人  青春芳草地


授课时间:2018.12.1

授课地点: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授课学生:九(10)班

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

课堂特色:自然而然地带着学生走入诗歌的情境

导入   初识陶渊明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我们刚刚学过陶渊明的文——《桃花源记》,你对陶渊明有了哪些了解?

生:他是一位世外仙人,向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他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美好的仙境。

生:他是一位隐士。

生:他喜欢田园生活,选择隐居田园。

生:他向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他与世无争,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生:他希望人民都过上太平祥和、安居乐业的日子。

师:我发现大家对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世界了解很多,但对陶渊明本人的了解却并不多,希望通过今天对《饮酒》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能对陶渊明了解更多。

 

第一部分  初读,感诗韵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

屏显: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众生齐读,语速较快)

师:你们读得整齐响亮,自己感觉读的怎么样?

生:太快了,应该读得慢一点。

师:好!那么请你来尝试慢慢地读一下。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太陶醉了,把“有真意”读成了“真有意”。

生:他读得很有味道,一扬一抑,很有诗歌的味道。

师:你为什么觉得要读慢一点?

生:因为我感觉到诗中写的是很悠闲的生活,像一步一顿,所以要读得慢一点。

师:老师发现,要读好古诗,窍门三个字——读慢点。慢慢读,诗歌的韵味就流露出来了,不信试试看——

(生自由尝试慢慢读。)

师: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在朗读中,你们发现停顿规律了吗?

生:可以两字一顿,形成2/2/1或2/1/2的节奏。例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师:很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出悠闲和一步一顿的感觉。

(众生齐读,语速放慢,读出了悠闲的感觉)

师:大家读书很有天赋,三两遍一读,就读出了陶渊明的悠闲感觉。

 

第二部分   再读,解诗意

师:陶渊明的诗,大多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你能试着对照课本上的注释讲讲这首诗的大意吗?

屏显: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尔:如此,这样。

偏:偏远,偏僻。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日夕:傍晚。

辨:辨识。

(学生结合注释,5分钟自由说说诗歌大意)

生:在人很多的地方建造房屋,但是没有车马的喧嚣,问你怎么能够做到如此,你说心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这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见到了南山闲适的样子,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飞鸟们结伴而归。这里面有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师:你讲得非常流畅,我太佩服你了,隔着千百年的历史,你这么快就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

师:他说的和你心中想的意思一样吗?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觉得“悠然见南山”不是看南山闲适的样子,而是诗人闲适地看着南山。

师:这个女生你觉得应当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闲适应当是形容南山的。

师:两位同学互不相让,针锋相对。大家觉得如何理解呢?

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内心是悠然闲适的,所以,他眼中的南山也就显得悠然闲适了。

师:真棒!在同学们的讨论碰撞中,真知就诞生了!

生:“问君何能尔”的“君”是指自己,意思是要问我怎么能够如此,而不是问你怎么能够如此。

师:你真细心!让我们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众生齐读,悠然闲适,流畅自然)

师:理解了诗意后,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能分成几个层次?

生: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1-4句是第一层,自问自答之间提出了自己的一个人生体验。5-8句是第二层,描述美得像一幅画一样的隐居生活。最后两句是诗人领悟的人生真谛。

师:真好!准确清晰!

(板书:一个经验  一幅画卷  一种领悟)

第三部分   研读,悟诗情

师:陶渊明的诗的确是如此的明白易懂,然而在明白如话处却常常大有深意,就如刚才同学的山和人的闲适之争。让我们看看这首诗还有哪些地方藏着这种高妙之处。

屏显:

陶渊明的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车马喧”?

生:有。从后句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是住在很喧嚣的世俗中的。只是因为心远离世俗,所以感觉听不到车马喧嚣。

师:你的意思是客观上有车马喧嚣,但我的心里主观上不在意这种车马喧嚣。

生:对的。就像我们夏天的一种生活体验——心静自然凉。

生:我觉得没有“车马喧”。陶渊明之前做过五次官,又五次归隐,这首诗写于他第五次辞官彻底归隐之后。陶渊明很清高,不喜欢跟官场上的人来往,所以归隐之后他生活中就没有车马喧了。

师:他把“车马喧”和官场联系起来了。大家想什么人才会骑马坐车?

生(七嘴八舌地说):有钱人、当官的、权贵阶层。

师:陶渊明的清高是有名的,他留下了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生: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视察,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他的彭泽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

师:你的知识面很广啊!其实,陶渊明归隐后,还是有人骑马、坐车来请他出山,但是陶渊明却坚决拒绝了,继续躬耕田园。所以这里的“车马喧”已经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车马喧嚣之声,更是指权贵官场名利之争。

师:因为他再也不与权贵交往,在精神上已经远离了红尘中的是非和名利!诗人身在人境,心却在田园,自然觉得“而无车马喧”了。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四句呢?

生:特别悠闲自在。

生:轻松、自由。

生:自得、开心、很享受。

师:哪一个词重读就特别能体现这样一种心情呢?

生(大声齐答):自!

师:让我们带着自得其乐和悠闲淡泊之情读一读这四句。

(学生尝试读出悠闲自得之情。)

师: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是真正的隐士。正因为没有追名逐利之心,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这全是因为什么缘故?

生(大声齐答):“心远”。(板书:心远)

 

屏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师:第二层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有清新淡雅的秋菊、疏疏落落的篱笆、葱茏苍翠的南山、升腾缭绕的云气、日暮投林的倦鸟。

生:还有一个宽袍大袖的隐士——陶渊明。

师: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的时候,飞鸟结伴回家,感觉很温馨,非常好。陶渊明是大自然的知己,所以他能够欣赏这种大自然的美景,从中感觉到自然之美,所以他很享受。

生:“山气日夕佳”描写日暮时分的云蒸雾绕的美景,让我感觉到陶渊明陶醉其中的感情。

生:陶渊明借傍晚时分飞鸟投林来暗示自己也要回归自然,远离尘俗的心愿。

师:同学们讨论得越来越深入了!

生:“采菊东篱下”,一提到“菊”,我们就联想到隐士了,这成了固定的意象。

师:对了,这就是从陶渊明这儿开始的。你知道为什么菊会成为隐士的象征吗?

生:因为菊在众花凋谢后才盛开,不争春光,而且菊花色彩香气都很淡雅,傲霜独放,所以,成了陶渊明这样有傲骨的隐士的象征。

师:你说得真好!你也是菊的知己!

生:“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比较热爱,悠然自得。

师:陶渊明的诗在明白如话处常有耐人寻味意,大家品一品这个“见”,曾经有人误把这个字写作“望’,你觉得哪个字更高妙?

生:我觉得这个“见”非常巧妙,显得与南山距离很近,融为一体,而“望”显得远了。

师:请你上台来模拟一下这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他们的区别。

(生上台、模仿“见”与“望”的动作。)

生:“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低头采菊时偶然抬眼,无意间,一片悠远的山景映入眼帘。

生:“望”是遥遥地张望,就显得非常刻意,没有“见”那么自然,诗人没有刻意去看。

生:用“见”感觉陶渊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与这美妙的自然融为一体。

屏显: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师:的确,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更能体现诗人的“悠然”。(板书:悠然)

师:让我们带着陶渊明的悠然淡泊走进这幅画卷,一起再读这四句。

(生有感情地齐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屏显:

诗人悟到怎样的人生真意?为什么会“忘言”?

生:众鸟归林,鸟儿尚且知道归巢,人也要懂得回归,由此,诗人发现了人生的真谛——远离官场、回归自然。

生:自然田园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我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在山水田园间得到内心的安宁自得。

师: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忘言”呢?

生:陶渊明很清高,觉得无需多言,懂我的人自然就明白我要说什么,不懂我的人我不说也罢。

生:“忘言”并非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妙不可言。

师:说得真好!朱自清先生说“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境界是忘言”。

师:你能用一个词填空,来表达你的理解吗?

屏显:

此中有真意,尽在     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归隐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心远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鸟还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悠然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南山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忘言间。

生:此中有真意,尽在饮酒间。

师:看来,大家都深入领悟到了陶渊明的“真意”,让我们怀着陶渊明的淡泊闲适之情再背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齐背全诗)

 

尾声   找诗眼

屏显:

读完整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中没有酒,题目为什么叫“饮酒”呢?

生:这些诗都是陶渊明饮酒后写的。

生:书上的注释说《饮酒》共20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师:很好!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帮助自己理解。

屏显:

《饮酒·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饮酒(其七)》“凡次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师:陶渊明特别爱喝酒,他传世的诗作中很大部分都提到酒,你觉得陶渊明为什么这么爱喝酒呢?

生:他可能是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抱负,通过饮酒追求一种解脱。

生:就是借酒忘忧,远离尘世,摆脱一切束缚。

师:所以,这首诗是借“饮酒”之名,抒“心远”之意,诗眼是——

生:心远!

师:因为“心远”,所以才能“悠然”,因为“悠然”最终才能发现“真义”。从这首诗中,我们发现陶渊明是一个真正超凡脱俗的隐士,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所以后人才评价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经典作品,大家一定会对陶渊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跟着陶渊明,走进这天然、真淳的境界——

(生齐有感情地背全诗。)

板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