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美好人生。人生百味

益阳那一群被“扼杀”的精英人才,他们叫——中专生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77人  一木与你看世界

有一种疼,疼一辈子

益阳人大都知道,曾经有一种酒宴,是为中专生而办。那时,谁家的孩子初中毕业考上中专,那比结婚还要喜庆,家人忙着摆酒,亲朋前来道贺,有的还会请人来放电影庆祝——四面八方的人搬着小凳子来“看戏”。

那时,考上中专就意味着“国家粮”、“铁饭碗”。因此,学校里成绩最为优异的学生基本上都走上了中专生之路。

现在,考中专的热潮已经退却很久,更为年轻的朋友甚至对“放电影”这种庆祝的形式也已感到讶异。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整整二十年,考中专都是家长、老师和学生梦一样的追求。

只是无法想到的是,梦的实现,却成为不少中专生心中一辈子的疼。

去掉一个最高分

中专生有多优秀?他们雄踞每所学校的前十名。

曾经听到一个中专生朋友说:如果他们读高中参加高考,清华北大要换一批人。本是豪气冲天的话,他的眼神里透出的却全是落寞。

一木知道,他没有半点吹牛,论智商、论学习能力、论自律性,他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当时,立即脱掉农民这身“顽壳”,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拥有正式的工作……这些对他的家庭太有诱惑了。人家也都说,考上中专这些都能实现。优秀如他,自然可以做到。

当然,他现在混得也并不是很差,中专毕业后,他不甘平庸,把铁饭碗辞掉了,到了东莞,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现在也当了个小老板,卖电脑器材,收入也还算丰厚。但我知道,他内心是有一万个不甘心的。

这个个案,映射了他们这个精英群体。

同时,中国的高等学府,也去掉了一个最高分!

无法弥补的错误

不是每一个错误都能弥补,有些事情,是一步错,步步错。

中专生本来是最为精英的群体,然而,中专学校的定位却仅仅只是职业教育——学制三到四年,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基层工作人员!好像《三国演义》里的庞统,兴冲冲跑到刘备那,刘备却只给了他个耒阳县县令。

十五至二十岁,是学习的黄金年龄,是沉淀知识、强化思维、开拓视野的关键阶段,然而,中专没有升学压力,只要60分,只要能毕业,工作就稳稳妥妥地等着自己。而这个年龄也是最贪玩的年级,一旦放松下来,就很容易变成混文凭了。加上中专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思维训练、文化积淀欠缺,等于没有修炼多少“内功”,教学质量不说比大学,甚至还可能比不上好的高中,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他们的发展后劲和未来的成就。

厚积才能薄发,这些本是精英的人才,很多却没能走到自己本该可以抵达的高峰。

可以想象,他们看着那些以前本来不如他们的同学,却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出国留学,成为专家……他们不可能没有懊恼之心。但他们能怪谁呢?怪自己?那时十多岁的自己本来就懵懵懂懂;怪家长?绝大多数是农民的家长如何能够看得那么深远?怪老师?怪学校?都不能。他们懊恼之余,甚至无法找到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

中专生的现状?

那批中专生,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基本上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比如师范类的大多去了乡镇或农村当教师,工商财专业大都去乡镇工商所或供销社,医卫专业去基层卫生系统。他们大多是农民的子弟,然后又回到农村做基层工作。关系比较硬一些的,或许还能够幸运地来到县城、市里。尤其是师范类的,有的分配到村小,离镇街都有很远的距离,可以说是彻底地融入到农村了。

现在,他们很多人已经步入中年了。一批人因为不甘心,继续读书,拼命考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去了城市。听说,有个分配在农村教小学的同学,得知自己考上了研究生的消息时,在他那偏僻的学校里嚎啕大哭了一场。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成为了基层领导的,获得了周边人眼里的成功。当然,也有分配到地方国企不久就下岗失业的。但总的来说,大部分人已经深深扎根到基层里了。

从某方面来说,他们这群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极大的。在最需要人才的基层,他们扎下根来,成为了绝对的骨干力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对益阳来说,或许是好事情,因为作为人才他们没有流失,一直在默默地为家乡做着贡献。

但总是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如果,他们走了另外一条路,中国会不会多一批科学家?多一批文学家?甚至将中国的知识分子整体提升一个层次?但这只是假设罢了,这批才智过人极具天赋的骄子,在还没完全成熟还未结出累累果实时,就被提前收割了!

那一代中专生的心声

无意中进到一个论坛,听到了不少中专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A:我92年以全县第二的中考成绩考了中专,比第一只少了3分。十八岁参加工作,包分配,带干部指标。事业单位。呆了一年后,突然发现如果自己几十年后退休也如同单位那些老人一样无所事事,人生有什么意义?于是十九岁不顾所有退出,去了城市。那年代工作极其难找,甚至去找扫厕所的工作都没有!艰难熬到二十岁开始了第二份工作:送货。两年后进入制造业开始做检验员。现在自己办了个小公司,逐渐走入正轨,马上要四十了。年龄不大,但是人生经历太复杂,跳了很多次槽。我们中专同学,基本上都开始成为所在的各样工作单位成为中坚力量,因为我们从最底层开始做,我们由于文凭受到的歧视反而成为一种动力,分布在各地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当地的中产。我们不悲情,虽然无法上顶,但也不是垫底,但是放眼将来,有着坚实工作基础的那个年代的中专生,必定成为将来中国的最坚实的中坚力量,因为我们是那时最优秀的一部分,将来也不差。

B:我在乡镇工作了二十多年,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做,被推选为县人大委员,获评省最美基层文化人,但我至今还只是中级工,工资每月2000多一点。但我绝不后悔,我为我的坚守、付出与担当而自豪。老百姓说我是真的文化人,有此,足矣!

C:就是因为不服气,自己下岗后没有停止学习,现在在市里工作,马上准备到省里。虽然坎坷,还是走出来了。人还是要坚强,努力。

D:现在已在基层工作二十一年了,面对的都是农民的孩子,看着那一个个懵懂无知而又性格怪异的孩子,有时真的感到悲怆。不过还是希望能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

E:我92年上的中专,中途想退学考大学但父亲反对,目前上班22年,工资还没有刚上班的新人高,但工作中却干得最多,因为会干、能干,想想都悲催。

F: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背景。1986年考上中专的,1990年分到小县城的小厂,通过自考我94年和98年先后获得法律专科和本科文凭。通过自己努力于92年考上公务员,从乡镇到县城又到地级市。过去优秀不代表一辈子优秀,机会从来是留给有准确的人。祝福大家。

G: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还有后半程,加油!

H:四十岁,刚刚开始。

I:老子就是中专生,县中考第5名,现在还在底层。

J:我就是那批悲催的人之一,三门满分,总分全县第六进入中师,但我通过自已的努力在沿海工作,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看到以前的同学仍在乡下教书,很庆幸自己离开,我是那批人中极少数幸运者。

感动于他们进取不屈的精神和坚守担当的品格。人生,命运,境遇,或许我们谁都无法驾驭,写到这里,真有一种话到尽头却无力的感觉,唯有祝福他们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