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书书与书评

[书评] | 柴静的《看见》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10人  浅浅1995

新闻的本质是事实。

一个新闻人在做新闻的时候,不应该考虑事件本身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好坏,也不该考虑别人会怎么去评价,而最该做的,仅仅是传递真相而已。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

初次听到柴静这个名字,是在五年前,那时候刚好上大一,一部关于空气污染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横空出世,因为片子的内容就取于我们每天的生活,所以这部纪录片一出来就刷爆了朋友圈。

[书评] | 柴静的《看见》

很可惜的是,我没看。回想当时为什么不看?有点记不住了,可能只是不想跟风吧。

我以为这样一个实事求是、提问尖锐又固执高傲的新闻人,写的文字应该是犀利的,冷酷的,严谨的。看完书以后,确实有些内容很犀利,直戳要害,关于事件的呈现也很客观,就是为什么不是那么冷冰冰的呢?反而会觉得很简单、幽默、温暖又细腻。

书中列出了大量的新闻事件,包括2002年非典,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药家鑫杀人案,山西煤矿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细小的可能我们平时都没关注过的新闻。

柴静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大多时候认为是非黑即白,犯罪的人被判死刑是我们极大的快乐,总觉得这就是正义。可是柴静她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更理性也更温情的世界。

比如犯罪的人,我们关注他犯罪事实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关注一下犯罪原因,是不是也要关注犯罪人的生活经历。一个人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做坏事,一定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出现。

[书评] | 柴静的《看见》

新闻人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带我们找到那个起源。

我不知道柴静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报以何种想法,我读的时候是很平静的,尤其看到各种违法犯罪的时候,和今天在微博上看新闻不一样。因为她从来不会告诉你这个人是否有罪,是否应该被判刑,她只是将事实说出来,然后你自己去判断。

而现在的很多媒体,却很难给你呈现真相,甚至歪曲事实,很多事情都没有拿到证据就开始大肆盖棺定论,即使了解了真相,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将真相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挖掘。这哪是一个新闻人?

我觉得这本书给人的最大收获,大概就是给出了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吧。

“学会辩证看问题”是我在书中学到的最有收获的一点。

当然了,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是一本了解柴静的好书籍,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反而有点像工作总结,但是你却能从中发现柴静这个人的个人魅力。

这本书写到了陈虻、白岩松、崔永元,还有与她合作的老范、老郝,以及很多陌生人,他们一起合作新闻,也共同演绎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陈虻吧,开篇她以陈虻起头,结束她以陈虻结尾。

[书评] | 柴静的《看见》

陈虻是她的新闻导师,也是她的人生导师,陈虻这个人,是很多人的人生导师。

我觉得,《看见》这本书的出现也和陈虻有很大关联,是因为陈虻的悉心指导,才有了今天的柴静。

陈虻就像一个稳重的父亲,而柴静就像是他的一个孩子,他看着柴静慢慢在新闻部历练,然后成长。每当柴静过于高傲自负时,陈虻都会及时拉住她,给她讲道理,虽然有时也会吵架,甚至生气到想摔电话,但就事论事,吵架并不会影响他对柴静的提点和指导。

可以说,没有陈虻,就没有今天的柴静。

我们的人生很短暂,也很漫长。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远,越觉得孤寂,岔道口越多就越难找准自己的方向,而一位人生导师的出现,则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位靠谱的引路人,可这个引路人是很难找到的,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很幸运的是,柴静找到了,也希望你们,还有我自己,也能找到这样一位一生的引路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