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往事

冬天的春晖(四)

2022-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他乡石

没有看过开篇的,请从头阅读至《冬天的春晖(三)》后再接着往下看~

九.

      从“坝上”下来,母亲和王老师就看到了平坦开阔的白色原野,朝前方远远望去,好像天地的兰白色已经连在一起,连雪地里的羊群也是泛白色,偶尔能有几只棕黑羊混在其中,点缀着冬天的乌套海。这些羊勉强能够用嘴和前蹄刨开冰雪,啃食雪被下的枯黄草茎。那些冰雪覆盖的山峦已经被行进中的拖拉机逐渐甩到后面和右边。

冬天的草原

    “那山就是你信里写的盔甲山吧?” 母亲指着东边凸起,气势雄伟,颇为壮观的大山,问小石。

    “是的,妈,那边就是盔甲山…” 小石说。

    “…我们经过几个月的搜索,终于在一段几十米高的悬崖中发现了一个隐秘山洞,后来找来绳索爬上去进到洞里,发现在洞的最深处有一个小洞,是鸿雁的巢穴,里面千百年来堆积的鸟粪恐有几尺厚,掩埋了小洞里面似乎很大的空间,一般人无法进去。“ 小石开始聊起一年多前,进山开采石料来建青年点的平房时,好奇的知青们为找”盔甲洞“,分几批三人小队,最终找到那个山洞,但收获的则是一大堆比鸡蛋大,比鸭蛋圆的鸿雁蛋。

    相传早在蒙元帝国初期,这里是封给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结亲的弘吉剌部特薛禅的儿子按陈那颜的牧地,而克什克腾部是当年成吉思汗的禁卫军,由帐前大将木华黎统领。

    很难考证乌套海这克什克腾旗北境小地是否也在历史上卷入刀光血影的争战中,但这里美丽的山水草原,却让人联想到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牧场,绝不像争战的沙场。

    据传说有一位蒙古骑士跟随大汗转战欧亚历经多年战事,回归故土,来到乌套海这地方,看到这里水草丰美,就藏远征所得的一副金属盔甲于乌套海东大山中,重新过起放牧生活。此山因而得名为盔甲山。这套盔甲究竟藏在山中何处,几百年来一直是个迷,看来这位蒙古英雄是要后人只记其当年勇,绝不重操旧甲戈。

    小石真想以后再次找到那山洞,用金属探测仪伸进那小洞里去一探究竟。但这需要探测和考古专业技术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像知青这样的盲目寻找,既有幼稚的痴心,也伤害了在这里生活了千百年的鸿雁和其它鸟类。

    到了乌套海后,母亲看到了小石信里写的,由知青们自己建造的两排砖石瓦房,这在当时的乌套海草原是唯一的砖石瓦房,门窗都是从大连远道运来的。

    乌套海那一带房子本来就很少,牧民们绝大多数都住在蒙古包里。而仅有的几处房子全是用土坯或土混合草后的泥打起来的,连房顶都是泥糊的,当然是很厚的一层泥。刚到乌套海不久,知青们曾干过几天“干打壘”,用叉子,铁锨把干草搅和到黄泥中,再把那攉好的粘呼呼的泥挑到土墙上,用力打实。当地人有句熟话说,“拖泥打墙,活见阎王”,那活真是要力气和体力,知青们开始还凭年青力壮,想几天这样的活正好练一练肌肉。但一天下来后,第二天起来就感觉像被扒了一层皮一样,浑身酸疼。打出的土墙,土坯房子经不起年长月久的风刷雨淋,几年后还要修补加固。

这红砖房就是原来乌套海青年点的医药室。乌套海嘎查和巴彦高勒嘎查从白音查干苏木分出,成立了巴彦高勒苏木,昭乌达盟后来重归内蒙古,现属赤峰市。

    知青们决心要把砖石瓦房建到乌套海来,让当地人看看什么叫好房子,也显示大连知青的风貌。大连化工厂派来了以女知青刘松波的父亲为首的基建队,来到乌套海给知青们实现新家的愿望。大化和大工还用大卡车千里迢迢从大连运来了门窗玻璃等,并用卡车带知青到几百里外的林西运来了所需的砖瓦水泥,唯一需要就地取材的就是那打地基和基墙的石料了。

    要石料?知青们往那东面的大山一指,到盔甲山上去采!这就给要寻找盔甲洞的知青们一次搜山的机会...

十.

    到了乌套海后,母亲就马上拿出给每个人带的东西。除了复习资料外,还有点心,信件等。永健的母亲给他带了一盒月饼,游鸿的母亲也给她带了小点心。母亲就安排在和游鸿,小贺,小韩和小熊四位女知青住一个房间;王老师就和大张,大康,安机和纯富挤在一个炕上。

安机是跟小石一起来到乌套海的发小,他身后的那台拖拉机就是接母亲到乌套海的那辆大六零。

    安排好房间后,母亲吃惊地发现,也就在一转眼的功夫,刚给永健的一盒八块月饼就被吃光了,永健嘴里还在嚼着那最后一口月饼。

    “你怎么饿成这样,那八块月饼这么快就吃完了?” 母亲问永健。

    永健和安机与小石三家都是在大连工学院家属宿舍的一栋楼里长大的。三位发小都出生在大跃进年代,他们的母亲在那个年代都忙着参加各种运动,就与同一栋楼里的另外两位新生孩子的母亲组成互助组,轮流照看着五位孩子。五个孩子后来一起上托儿所,小学,中学....除了安机跟着他父母下放到农村好多年以外,永健和小石的母亲是看着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如兄弟。

    永健只是笑了笑,不说话,似呼这最后一口最好吃,继续嚼着。

    这时小石走过来,对母亲讲,“你不知道永健最近给我们讲的三国里的一个故事。这叫‘一合月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永健讲的是杨修把塞外送来的一盒点心,按盒上曹操写的“一盒酥”,拆解“盒”字,一人一口分吃了的故事。来到乌套海的志愿男青年加上带队师傅共三十二位,每块月饼切分成四半,八个月饼刚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块月饼,也就是说永健给大家一人一口把那盒月饼迅速给消灭掉了。

    永健在乌套海有两个外号:一是“永贵”,因他人缘好,天生的一种带头人素质,是大家选出来的劳动委员,既能合理地给大家分派活儿,也深得大队领导的信任。

    他的另一个外号是“斯巴达克斯”,因为他常给大家讲他读过的文史,名书,有一段时间大家每晚都听他讲斯巴达克斯,大家听得是如醉如痴,就干脆叫他这位书中主人公的名字。

    他不仅能把自己惊人的记忆变成故事讲给大家听,还能说文解字,与大家分享,而且他从小就身手敏捷,体育素质好,真可谓‘鹤立鸡群’。在后来的那达慕摔跤比赛中,他是唯一的知青进入四分之一决赛的。

    一天伙房做的是“饸饹”,也就是用荞麦面粉压做的面条。当时乌套海已是深秋,小石和永健几个从青年点新房工地回来晚了些,最后剩下的饸饹也就恰好他俩一人一碗,不多不少。大队伙房外有一口水井,井口大约有一人横躺着那么宽。永健端着一碗饸饹,拿着一个杯子去水井那儿要正在摇水的小田那里倒点水。当时井台周边已上冻。

    永健没想到会很滑,一不小心,仰面滑倒在地,眼看着就要滑入那水井。。。

    永健在这瞬间只见他迅速地扔掉右手上暂时没用的杯子,手脚并用在井口边缘撑住了自己。

    好险!小石看到永健那几乎是杂技般的动作,给自己化险为夷,就对旁边的人说,“这要换了别人,肯定就掉到井里去了。”

    在伙房门口站着的喝水聊天的小云,小顾,大张和大队派来帮厨的布赫等都惊叹永健麻利的动作救了自己。

    “真是'舍命不舍财'!” 站在井台边上的小田眼瞅着刚发生在他面前的永健做的惊险动作说。

    大家一看,原来永健的左手竟然还端着属于他晚饭的那碗饸饹,一点都没撒出来。

请继续阅读《冬天的春晖(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